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核反应堆控制棒焊接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工艺控制

发布时间:2017-07-27 07:01

  本文关键词:核反应堆控制棒焊接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工艺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控制棒 薄壁不锈钢管 焊接 热裂纹 冷裂纹


【摘要】:控制棒组件是核电站反应堆内的核心构件,通过驱动机构调节控制棒插入燃料组件的不同深度来控制反应堆的链式反应剧烈程度,从而控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控制棒是将银铟镉芯体装入薄壁不锈钢包壳管(0Cr18Ni10Ti)中,通过上下端塞环缝焊接而成。由于控制棒组件在堆内的设计运行时间为10至15年,其质量对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在控制棒组件制造过程中,薄壁不锈钢管与端塞焊接极易出现裂纹缺陷,给控制棒在核电站反应堆内的稳定运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导致意外停堆或反应堆内燃料组件大面积破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控制棒技术条件中明确规定焊缝中不允许存在裂纹缺陷。为了保证控制棒组件的制造质量,本文采用氩气流动保护TIG焊接设备,通过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宏观形貌观察、金相组织和扫描电镜微观组织分析,系统分析了包壳管与端塞配合、焊接设备特性、焊前焊后热处理、焊接工艺参数、焊缝氧化物及杂质、焊缝成形系数等对焊接裂纹的影响,对焊接裂纹,尤其是液化裂纹和结晶裂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采取焊接工艺综合控制措施,有效避免了焊接裂纹的产生。研究表明,改变包壳管与端塞的配合尺寸,使包壳管与端塞处于间隙配合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焊接裂纹的产生,改变焊接热输入可以减少焊接裂纹的产生,采用焊前预热并焊后保温的方式不能减少裂纹产生。通过对包壳管管口进行打磨处理,增加焊接电流峰值、减小焊接电流基值,增大焊接转速,减小电极锥度、对电极尖端进行打磨去除变为锥台形,改变包壳管与端塞配合间隙的大小,采用不同焊接设备等等进行焊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常规的焊接工艺改进措施可降低裂纹产生概率,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焊缝裂纹问题。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焊接裂纹产生的根源在于焊缝熔深过大,熔化区突破了端塞配合面,该配合面的焊缝金属在包壳管及端塞的相互应力作用下,由于界面层的脆性在该配合面形成启裂点(热裂纹),引发冷裂纹并扩展而形成的。基于对焊接裂纹形成机理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焊缝裂纹的综合控制方法:合理控制焊接电流的大小,并与电极锥度及锥台尺寸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包壳管与端塞采用间隙配合,有效控制了焊接熔合区的深度,避免启裂点的产生,从而有效防止了焊缝裂纹的产生,并成功应用于控制棒批量生产。
【关键词】:控制棒 薄壁不锈钢管 焊接 热裂纹 冷裂纹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23;TG44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课题背景10-11
  • 1.1.2 控制棒在核反应堆中的作用11-12
  • 1.2 研究现状及不足12-14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14-18
  • 1.3.1 焊缝裂纹的危害14-15
  • 1.3.2 研究内容15-16
  • 1.3.3 研究意义16-18
  • 第2章 零件结构及焊接技术要求18-24
  • 2.1 零件结构18-19
  • 2.2 材料及制造工艺19-21
  • 2.2.1 材料成分19-21
  • 2.2.2 制造工艺21
  • 2.3 焊接技术要求21-22
  • 2.4 小结22-24
  • 第3章 焊接方法及设备24-32
  • 3.1 焊接方法24-27
  • 3.1.1 脉冲钨极气体保护焊24-25
  • 3.1.2 压力电阻焊25-26
  • 3.1.3 电子束焊26-27
  • 3.2 焊接方法选择27-28
  • 3.3 焊接设备28-31
  • 3.4 小结31-32
  • 第4章 焊接工艺试验及焊缝裂纹形成机理分析32-69
  • 4.1 焊缝裂纹形成机理初探32-39
  • 4.1.1 端塞与包壳管配合情况对焊缝裂纹的影响34-37
  • 4.1.2 焊接设备特性对焊缝裂纹的影响37-39
  • 4.1.3 热处理对焊缝裂纹的影响39
  • 4.2 液化裂纹形成机理分析39-49
  • 4.2.1 焊接电流对液化裂纹的影响40-46
  • 4.2.2 焊接时间对液化裂纹的影响46-49
  • 4.3 结晶裂纹形成机理分析49-64
  • 4.3.1 焊缝氧化物及杂质对结晶裂纹的影响49-50
  • 4.3.2 熔合比对结晶裂纹的影响50-52
  • 4.3.3 焊接速度对结晶裂纹的影响52-56
  • 4.3.4 成形系数φ对结晶裂纹的影响56-64
  • 4.4 焊缝裂纹定性分析64-66
  • 4.5 小结66-69
  • 第5章 焊接工艺改进与验证69-79
  • 5.1 焊接工艺分析69-70
  • 5.2 焊接工艺改进70-76
  • 5.3 焊接工艺验证76-77
  • 5.4 小结77-79
  • 第6章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79-81
  • 6.1 结论79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79-81
  • 参考文献81-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大如;;厚壁容器接管焊接裂纹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6期

2 郭晋业,彭德昌;瓦楞辊焊接裂纹的控制和消除[J];机电工程技术;2001年06期

3 刘秀忠,崔建军;18-8不锈钢焊接裂纹的失效研究与分析[J];焊接;2002年12期

4 黄炳炎;李午申;邸新杰;白世武;刘方明;薛振奎;;焊接裂纹应力与磁记忆信号关系的实验研究[J];电焊机;2006年11期

5 于凤坤;赵晓顺;王希望;刘淑霞;马跃进;;无损检测技术在焊接裂纹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7年06期

6 张英;;焊接裂纹事故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7 王文群;;碳钢焊接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05期

8 李明智;;实验法分析焊接裂纹的产生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9 庞春虎;阮鑫;王成君;;冬季施焊钛设备焊接裂纹成因及其工艺优化[J];热加工工艺;2009年11期

10 张光法;;水雷铝壳小口径孔座焊接裂纹产生原因分析及改进[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永辉;袁斌;董曙光;贾腾飞;;工字梁焊接裂纹分析及控制措施[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黄成楷;;高炉框架柱焊接裂纹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费东;朱大喜;田雷;陈哲;;浅谈海洋工程焊接裂纹的防止措施[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王庆晖;刘晓杰;;制氢转化炉管系焊接裂纹的分析与修复[A];石油工程焊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涛;杜博华;刘志民;朱胜国;刘国防;;制氢转化炉下集合管焊接裂纹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A];压力管道技术研究进展精选集——第四届全国管道技术学术会议[C];2010年

6 李新伟;徐圣光;;某广电枢纽工程H钢结构件焊接裂纹的成因及预防措施[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舒旭春;申文志;;法兰克福机场超厚构件焊接裂纹控制技术[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霞;李萌盛;王丽芳;高丽华;;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的数值模拟[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9 刘斌;许健;王平;;大壁厚油缸焊接裂纹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胡玉忠;乐群立;包镇回;;连通管焊接裂纹的分析与解决[A];浙江电力科学发展[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牛明安;2.25Cr—1Mo钢埋弧焊高韧度焊接新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2 苏永生;焊接技师王文山[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志芳;焊接裂纹的金属磁记忆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邸新杰;焊接裂纹的金属磁记忆信号定量化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巍巍;NiTiNb/TC4激光微焊接裂纹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2 王超;基于S变换的焊接裂纹声发射信号时频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3 钟福波;核反应堆控制棒焊接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工艺控制[D];南华大学;2015年

4 袁少波;焊接裂纹声发射监测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吴小俊;声发射技术在焊接裂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黄炳炎;焊接裂纹磁记忆效应力磁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林浩;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焊接性及其焊接裂纹的形成和预防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8 刘峰;振动焊接对焊接裂纹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9 严春妍;焊接裂纹的金属磁记忆信号特征判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邸新杰;焊接裂纹金属磁记忆漏磁场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80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580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