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基于温度分布特征快速测定金属材料疲劳极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3:15

  本文关键词:基于温度分布特征快速测定金属材料疲劳极限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Z31B镁合金 疲劳 红外热像法 耗散 温度分布


【摘要】: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结构材料,镁合金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交通运载结构中,这些结构均承受交变载荷易发生疲劳断裂失效。疲劳断裂通常发生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并且在最终断裂之前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一旦发生疲劳破坏事故,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材料的疲劳产热与其疲劳损伤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在疲劳载荷作用下,施加于金属材料的机械功通常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并同时造成材料温度的变化。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实时地获得被测目标的温度信息。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金属材料疲劳行为的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本文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镁合金在高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温度数据,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得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不同应力水平下AZ31B镁合金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利用AZ31B镁合金试件在疲劳载荷下的温度分布特征信息对其疲劳极限进行预测。 将红外热成像仪获得的温度数据剔除了热传导的影响,对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AZ31B镁合金在高周疲劳载荷下的热耗散率,论文对疲劳产热的热源强度进行直接研究,而非通过温度数据间接的分析疲劳产热过程。当施加在AZ31B镁合金上的应力高于其疲劳极限但不超过其屈服极限时,在宏观疲劳裂纹萌生之前,AZ31B镁合金试件中心温度经历了先快速上升,随后快速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三个阶段。材料在疲劳载荷下的产热量的多少取决于其循环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AZ31B镁合金在疲劳载荷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加工硬化,导致其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幅度下降。进一步的,,热耗散率随着镁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减弱而降低,同时引起镁合金试件中心温度的快速下降。 在对高周疲劳载荷下AZ31B镁合金试件中心温度及热耗散率演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AZ31B镁合金试件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疲劳试件上的温度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试件表面温度特征的疲劳极限快速测定新方法,即温度特征法。 利用温度特征法测得AZ31B镁合金的疲劳极限平均值为103.84MPa;根据传统试验方法测得的疲劳极限为97.29MPa;利用Luong法测得的AZ31B镁合金疲劳极限为105.20MPa。三种方法获得的结果较为一致。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温度特征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试验时间和消耗试件的数量。理想情况下,温度特征法只需要对一根疲劳试件进行一次短时间的加载便可以测定AZ31B镁合金的疲劳极限。 本文提出的基于温度特征的疲劳极限快速测定法同样适用于446铁素体不锈钢。446铁素体不锈钢单个试件内同样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产热机制,造成两部分温度的明显差异。温度特征法测得446铁素体不锈钢的疲劳极限为464.88MPa;利用Luong法测得的446铁素体不锈钢疲劳极限为477.34MPa。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较为一致,相对误差为2.61%。
【关键词】:AZ31B镁合金 疲劳 红外热像法 耗散 温度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6.22;TG115.5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12-15
  • 1.2.1 红外测温技术原理12-14
  • 1.2.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14-15
  • 1.3 基于温度变化的疲劳热像法研究进展15-19
  • 1.3.1 钢在疲劳载荷下的温度演化规律15-16
  • 1.3.2 红外热像法测定材料疲劳极限16-17
  • 1.3.3 红外热像法测定 S-N 曲线17-18
  • 1.3.4 红外热像法预测材料疲劳寿命18-19
  • 1.4 基于热耗散的疲劳热像法研究进展19-22
  • 1.4.1 热像图数据处理19-20
  • 1.4.2 红外热像法研究吕德斯带演化20-22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2-24
  • 1.5.1 研究内容22-23
  • 1.5.2 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疲劳过程中的热效应分析24-32
  • 2.1 引言24-25
  • 2.2 热弹性效应25
  • 2.3 固有耗散25-29
  • 2.3.1 粘弹性效应26-27
  • 2.3.2 塑性耗散27-29
  • 2.4 热传导效应29-30
  • 2.5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32-38
  • 3.1 试验材料32
  • 3.2 疲劳试件的制备32-33
  • 3.3 试验过程33-35
  • 3.4 试验数据处理35-38
  • 第四章 局部产热过程分析38-50
  • 4.1 引言38
  • 4.2 高周疲劳载荷下镁合金的温度演化38-42
  • 4.3 高周疲劳载荷下镁合金的热耗散率演化42-46
  • 4.3.1 高于疲劳极限载荷下的热耗散率演化43-45
  • 4.3.2 低于疲劳极限载荷下的热耗散率演化45-46
  • 4.4 多次加载条件下镁合金的温度演化46-48
  • 4.4.1 高于疲劳极限重复加载46-47
  • 4.4.2 低于疲劳极限预加载47-48
  • 4.5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温度特征法测定镁合金疲劳极限50-60
  • 5.1 引言50
  • 5.2 试件表面温度分布分析50-54
  • 5.2.1 试件表面温度分布50-51
  • 5.2.2 应力分布计算模型51-52
  • 5.2.3 温度 应力关系曲线52-54
  • 5.3 疲劳极限的测定54-57
  • 5.3.1 基于温度特征疲劳极限快速测定方法54-55
  • 5.3.2 与传统疲劳试验方法对比55-56
  • 5.3.3 与 Luong 法对比56-57
  • 5.4 本章小结57-60
  • 第六章 温度特征法适应性验证60-64
  • 6.1 引言60
  • 6.2 试验材料及过程简介60-61
  • 6.3 446 铁素体不锈钢的典型温度演化61
  • 6.4 温度特征法测定 446 铁素体不锈钢的疲劳极限61-63
  • 6.5 结果验证63
  • 6.6 本章小结63-64
  • 第七章 结论64-68
  • 7.1 结论64-65
  • 7.2 存在的问题65-66
  • 7.3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金星;郭朋彦;;红外成像技术及其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李国华,吴立新,吴淼,曲敬信;红外热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年03期

3 武小娟;王志宏;杜文博;高峰;;镁工业的环境协调性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07年05期

4 童小燕,姚磊江,吕胜利;疲劳能量方法研究回顾[J];机械强度;2004年S1期

5 姚磊江,童小燕,吕胜利;关于疲劳能量理论若干问题的讨论[J];机械强度;2004年S1期

6 魏凌霄;闫志峰;王文先;张红霞;王凯;;基于红外热成像的镁合金疲劳裂纹扩展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7 郭杏林;王晓钢;;疲劳热像法研究综述[J];力学进展;2009年02期

8 胡万华;;计算热交换的新方法[J];煤矿机械;2008年03期

9 刘浩;赵军;丁桦;;疲劳过程中生热机理的实验探讨[J];实验力学;2008年01期

10 李春芳;光学测温技术及其新进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艳军;AZ31镁合金疲劳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89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589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e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