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气氛炉加热系统和炉体结构的优化及改进设计

发布时间:2017-08-04 04:04

  本文关键词:气氛炉加热系统和炉体结构的优化及改进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真空气氛炉 感应加热系统 立卧复合式结构 冷却系统


【摘要】:真空气氛炉是在真空环境(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氛环境)下进行各种热处理工艺的新型热处理技术,该炉常用的有气氛有氮、氢、氧和惰性气体(如氩)等,使用时需要控制好真空度。为更好地控制炉内真空度,同时保证热处理效率,真空气氛炉通常设计为连续可控型。由于连续可控式真空气氛炉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避免加热、保温、冷却的重复工艺,因此,它在工业热处理领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基于先进的卧式连续型真空可控气氛炉,设计了一种高效加热方式,并将炉体结构和辅助系统做了优化。本文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加热方式改进。将传统的电阻加热改为中频感应加热方式,工件由原来的间接吸收炉内热量改为工件在涡流中直接吸收热量,大大缩短了升温时间,从而实现高效加热。‘(2)炉体结构改进。本文提出将连续式真空可控气氛炉做成立卧复合式结构,该结构由三个室组成,反应室的下侧是一个进料室,右侧是一个出料室。反应室和进料室之间,反应室和出料室之间均设置了过渡区域,并用法兰连接,以实现热绝缘和密封,用于平衡保温和冷却的相对性。这样的设计在材料装炉—材料加热—出炉并冷却的过程中,实现了连续生产上的三个物理位置和处理时间的、分离;既有效地解决了立式炉高度太高,不便于操作的难题,相比卧式炉,采用立卧式炉的结构又大大减小了占地面积,增加空间利用率。(3)辅助装置优化。优化了保温门、密封门的形状及其滑动时导向槽的端部形状,以方便保温门、密封门两者的安装,适应改变后的炉体结构;并且设计校核了支撑架,以保证炉体结构的稳定性。(4)冷却系统优化。设计了水冷系统,同时在出料室增设一套风冷系统。优化后的冷却系统,有效地缩短了冷却时间,适应了高效加热方式,并且满足连续式生产的要求。(5)软件验证。设计并校核完成后利用CAD二维软件画出了零件图纸,用UG三维软件画出了炉体的实体图,验证了设计及优化的可行性。论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加热方式。采用感应加热方式代替传统的电阻式加热,工件直接吸收热量,升温时间短,热效率高,既节省了耗时又节约了电能。(2)炉体结构。外观上,立卧式结构既有效地解决了立式炉高度太高,不便于操作的难题,又有效的解决了卧式炉占地面积太大的问题。炉内三室式结构的创新设计实现了空间的分离,保证了连续性生产。综上,创新优化后的立卧复合式真空可控气氛炉,能满足炉内保持1600℃的温度要求,并能有效地利用空间。在设计和制造同步这一技术理念的牵引下在数据计算的基础上,本文充分利用二位制图、三维仿真运动等软件进行气氛炉的设计和制造,大大缩短了设计和制造的周期,并使设计更为合理,为确保生产的可实施性和实现该设备的实际投产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真空气氛炉 感应加热系统 立卧复合式结构 冷却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5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符号说明12-15
  • 第1章 绪论15-24
  •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15-17
  • 1.2 真空可控气氛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7-20
  • 1.2.1 国外真空气氛炉的发展状况17-18
  • 1.2.2 国内真空气氛炉的研究现状18-20
  • 1.3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20-23
  • 1.3.1 本文的选题依据20-21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21-23
  • 1.4 本章小结23-24
  • 第2章 真空可控气氛炉高效加热系统的设计24-38
  • 2.1 物料盒的优化24-26
  • 2.2 高效加热系统的设计26-37
  • 2.2.1 感应加热工作原理26
  • 2.2.2 加热电源的选择26-27
  • 2.2.3 感应线圈的设计27-37
  • 2.2.4 加热时间的计算37
  • 2.3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立卧复合式气氛炉结构的优化38-53
  • 3.1 炉体尺寸的确定38-40
  • 3.1.1 炉体尺寸的确定38-39
  • 3.1.2 炉衬的安装39-40
  • 3.2 炉门结构的简化40-41
  • 3.3 保温门与密封门的优化及导槽的设计41-43
  • 3.3.1 保温门与密封门的结构优化41-43
  • 3.3.2 保温门、密封门与液压杆的联结43
  • 3.3.3 保温门与密封门导槽的设计43
  • 3.4 卡台结构的优化设计及校核43-47
  • 3.4.1 卡台结构的优化设计43-44
  • 3.4.2 卡台及销钉的校核44-47
  • 3.5 出料室导轨的优化及校核47-50
  • 3.6 炉体支撑架的设计50-51
  • 3.7 UG运动仿真结果分析51
  • 3.8 本章小结51-53
  • 第4章 立卧式真空可控气氛炉辅助结构的优化53-63
  • 4.1 冷却系统的优化53-60
  • 4.1.1 水冷系统53-54
  • 4.1.2 风冷系统54-60
  • 4.2 液压系统的优化60-62
  • 4.3 本章小结62-63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研究工作总结63-64
  • 5.2 研究工作展望64-65
  • 附录65-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附件7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路怀;肖来荣;舒学鹏;温燕宁;张喜民;;正交试验法在无铅黄铜成分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2 黄作勤;刘雪峰;谢建新;;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线坯连续定向凝固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王少龙,周荣,蒋业华;云南斑铜的显斑着色工艺研究[J];表面技术;2005年02期

4 黄俊学;张晖;杨锦瑜;;绿色环保型BFe10-1-1铁白铜化学抛光工艺研究[J];表面技术;2011年05期

5 邓景泉;吴玉程;陈勇;;高强高导铜(合金)基复合材料强化与物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0期

6 姜锋;陈小波;陈蒙;蒋龙;向周丹;王炜;;高强高导Cu-Cr-Zr系合金纳米析出相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1期

7 温燕宁;肖来荣;张喜民;李威;郑英鹏;耿占吉;;铜基弹性材料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9年S1期

8 李杰;王永如;戴姣燕;肖来荣;李周;宗亚平;;低成本Cu-Zn-Al-X弹性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7期

9 肖来荣;张路怀;舒学鹏;柳公器;胡嘉瑞;;无铅锑黄铜轧制工艺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S1期

10 肖来荣;张路怀;刘彦;张喜民;胡加瑞;;镁黄铜的组织与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锋;;铜合金网衣在网箱养殖中的应用分析[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四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权利;陈耿春;吴维冬;刘凯周;;无铅易切削镁锑黄铜的研究[A];第十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梁天培教授纪念会文集[C];2008年

3 罗峥;林晨光;魏衍广;;注射成形铜散热片性能与显微组织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徐宗斌;谭业明;;铜锡合金接触线生产技术[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志尊;辛文彤;李宝峰;武斌;张金明;;手工自蔓延高温合成焊接[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黄国杰;谢水生;程镇康;李华清;;引线框架用铜合金冷轧板材鱼鳞状缺陷[A];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辑)[C];2005年

7 吴予才;何剑辉;鄢明;;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铜银合金导线的连铸连轧工艺操作探讨[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予才;何剑辉;鄢明;;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铜银合金导线的连铸连轧工艺研究[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骏;薛济来;;易切削环保铜合金技术研究进展[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魏丽;李东旭;;铜冷却壁使用十年回顾[A];2012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建军;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与合金纳米微粒及其结构物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魏伟;块体超细晶铜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3 唐骥;球墨铸铁铜金属型铸造工艺和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4 周益军;基于激光热应力的金属薄板无模成形的基础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5 胡忠举;铝合金快速铸轧新型铍铜材料辊套及其应用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王德宝;高性能耐磨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7 邓景泉;铜基/n-AlN功能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慕思国;高强高导Cu-Cr-Zr系合金制备新工艺及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张杰;Cu-Ni基多元耐蚀合金的稳定固溶体团簇结构模型及成分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明玉;铜材料的激光表面强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鹏飞;基于DSP的铜材连铸水平牵引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兴利;易切削硅黄铜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万正东;工艺参数对铜合金半固态浆料组织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董旭刚;硼和稀土对B15白铜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亮;电铜导电棒矫直机理研究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建益;绿色无铅易切削黄铜的研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张美娟;合金元素和轧制工艺对高强高导电镁碲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邹彬;Cu-Cr-Zr合金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建;新型Cu-Zn-Al-Ni合金材料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振华;亚共晶铝锰基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7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617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