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_周雄新

发布时间:2016-09-07 17:19

  本文关键词: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1期(总第125期)机械管理开发

2012年2月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周雄新,欧笛声

(广西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研究探索了一种“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以及按照该教学模式提出的分阶段进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773X(2012)01-0164-03

0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也于2011年初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迈开“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步伐。1创新“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其中一点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机械工程训练”是本科院校跨学科专业的公共实践教学课程,国家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指导小组对“机械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校内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课程。多年来,我校围绕构建适合高校实际又有自身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1.1构建“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原则要求和指导思想

我校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任。“机械工程训练”是由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跨学科专业的公共实践教学课程,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教学改革原则是:“机械工程训练”课程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应用性”要求课程内容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集成多工艺、多学科的知识点,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实践性”要求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不同于理论课程,应

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动手操作的学时数,使学生通过

实作过程获取工程知识、培养工程意识[2];“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能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简单的技术攻关,初步培养学生卓越工程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素质。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实行分层次教学。即以传统加工项目训练为基础,以先进制造项目训练为重点,以机、电、计、管一体项目训练及校企合作的技术攻关项目为提升,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1.2应用型“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要求与指导思想,“机械工程训练”课程体系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对原有的训练项目进行了重新整合。更新了部分项目的训练内容,根据社会对各种技术人才的技能要求,新增了9个训练项目。目前,机械工程训练实践课程体系有车工、钳工、焊接等20个项目以及自主设计制造、校内与校外创新设计制作大赛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活动,,将这20个项目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如图1

所示。

图12分阶段实施方法

训练体系实行分层次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训练方可进入后一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2.1基础训练阶段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

收稿日期:2011-08-25;修回日期:2011-10-08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基金资助项目(2011C067);广西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基金资助项目[教发(2011)20号]作者简介:周雄新(1966-),女,广西玉林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E-mail:zhouxiongxin@


  本文关键词: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11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