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5 08:10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固碳机制,明确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对深入揭示我国农业固碳潜力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梯田年限、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影响因素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导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成与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情况,揭示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机理。取得主要结论如下: 1.黄土丘陵区坡改梯后近50a内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处于先快后慢的持续累积状态,下层增幅大于表层。黄绵土坡改梯的碳增汇效应达0.78Tg,增幅为38.5%。 (1)在梯田修建初期(0~8a)SOC累积较快且超过坡耕地SOC水平(P<0.01),24a后有了显著提高(P<0.05),但后期SOC累积较慢。近50a内梯田0-20cm、20-40cm及40-60cm土层SOC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247.9kg/(hm2·a)、66.7kg/(hm2·a)和52.1kg/(hm2·a),其中20-40cm与40-60cm土层SOC较坡耕地增幅分别为54.6%和52.4%,大于表层增幅33.7%。庄浪县黄绵土梯田土壤0-60cm土...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现状
        1.2.2 土壤有机碳固碳速率研究
        1.2.3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
        1.2.4 土壤固碳机制研究进展
        1.2.5 土壤固碳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区概况
            2.3.1.1 地貌特征
            2.3.1.2 气候条件
            2.3.1.3 土壤类型
            2.3.1.4 农业水文
        2.3.2 样点选择与样品采集
            2.3.2.1 样点分布
            2.3.2.2 样品采集
            2.3.2.3 基础数值图件及相关资料
        2.3.3 分析方法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梯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
    3.1 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3.1.1 有机碳的时间变化特征
        3.1.2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的分布
        3.1.3 不同地形地貌有机碳的分布
    3.2 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因素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壤容重变异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
    4.1 容重的时空分布
        4.1.1 土壤容重随梯田年限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分布特征
        4.1.3 不同海拔与坡向下容重的变化
        4.1.4 土壤容重与有机碳的相关性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
    5.1 梯田土壤团聚体含量特征
        5.1.1 土壤团聚体组成
        5.1.2 团聚体稳定性
    5.2 水稳性团聚体时空分布
        5.2.1 不同梯田年限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5.2.2 不同土壤类型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5.2.3 不同地形地貌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5.3 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特征
    6.1 梯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时空分布
        6.1.1 团聚体有机碳变化动态
        6.1.2 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6.1.3 不同地形地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6.2 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J]. 韩新辉,佟小刚,杨改河,薛亚龙,赵发珠.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2)
[2]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J]. 南雅芳,郭胜利,张彦军,李俊超,周小刚,李泽,张芳,邹俊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03)
[3]Perspectives on studies on soil carbon stocks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China[J]. Pete SMIT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35)
[4]棕壤不同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J]. 刘小梅,依艳丽,郑存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8)
[5]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与容重关系[J]. 闫俊华,周传艳,文安邦,刘兴诏,褚国伟,李坤.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1(03)
[6]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孙文义,郭胜利.  生态学报. 2011(06)
[7]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及环境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的影响[J]. 许明祥,刘国彬,赵允格.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2)
[8]陕西关中地区农田土壤物理状态初探[J]. 张育林,王益权,胡海燕,孙蕾,徐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1)
[9]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吴家梅,彭华,纪雄辉,石丽红,田发祥,刘昭兵.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0)
[10]红壤丘陵景观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子[J]. 唐国勇,黄道友,黄敏,吴金水.  土壤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710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10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3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