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27 10:28

  本文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哲学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0卷第5期 开发与创新 2007年9月

Development&InnovationofMachinery&ElectricalProducts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Vol.20,No.5

Sep.,2007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哲学思考

张智明

(武汉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它与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列为当今世界三

大尖端技术,它的发展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展开了哲学思考:哲学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认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信息化的变革,从而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人工智能;认识论;知识;信息化;实践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73(2007)05-034-03

0引言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它是在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相互综合、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其核心是对大脑的模拟,包括功能模拟与结构模拟

[1,2]

特殊的机器上,即有生命且由蛋白质构成的机器上。这一观点指出了智能的存在依赖于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理机能。与Searle的观点相反,Newell和Simon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4,5]

:物理符号系统具备必要且足够的方

法来实现普通的智能行为。他们的代表性成果是“逻辑理论家”的数学定理证明程序LT。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掀起了知识工程的热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成了一些人工智能的方法论原则。符号主义为人工智能走向工程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它的指导下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符号主义主张用逻辑的方法来建立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体系,但是却有“常识”问题,以及不确定事物的表示和处理问题,因此,受到了其它学派的批评。

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逻辑经验主义,它着眼于对产品—科学知识的逻辑或语言分析。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各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继遇到了困难,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困难不是个别的,而是涉及人工智能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谓的交互问题,即符号主义只能模拟人类深思熟虑的行为,而不包括人与环境的交互行为;二是扩展问题,即所谓的大规模的问题,符号主义只能适合建造领域狭窄的专家系统,不能把这种方法简单地推广到规模更大、领域更宽的复杂系统中去。这种人工智能的理论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争论和反思。

连接主义是一种能解决知识表示、推理、学习、联想记忆等复杂系统的统一模型,是一种非符号处理方法。该方法的主要表现: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信息,以并行方式处理信息,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能力,适合模拟人的形象思维。1943年W.S.McCulloch和W.Pitts提出的一种神经元的数学模型,为人工智能创造了一条用

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本质是延伸人类智能。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力的方法。

1哲学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麦卡锡(McCarthy)、明斯基(Minsky)等人发起,在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举办,会上讨论了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问题,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术语。它的诞生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次飞跃。在人工智能诞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学派:符号主义(symbolicism)、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和行为主义(actionism)[3]。

符号主义又称为逻辑主义、心理派主义,它源于数理逻辑,理论基础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它由强调对科学知识作合理的重建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所提出和发展。著名的哲学家Searle认为,我们由什么构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智能,,思考仅发生在那些十分

收稿日期:2007-08-08

作者简介:张智明(1975-),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新型纺织机械。

34


  本文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哲学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28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