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明标准判断中的运用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07 09:06
   目前司法机关正在进行将人工智能用于刑事证据判断的尝试,但人工智能在证明标准判断方面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这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原因:证明标准判断难以完全设计为计算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算法;人工智能无法通过人工输入或机器学习而具备判断证明标准所需的人类经验;人工智能所采取的推理方法与司法实践中证据推理所需要的推理方法并不相同;在技术上无法实现人工智能对证据判断所需要的人类非逻辑思维的模拟;人工智能无法进行真正的证据说理。但在刑事证明标准判断的部分领域,人工智能依然能够发挥有效的辅助作用。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据判断中的作用应定位为一种有限性、辅助性的手段。
【文章目录】:
一、 证明标准判断是否可以设计为算法
二、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具备判断证明标准所需的人类经验
三、 人工智能是否能运用合理的推理方法
四、 人工智能是否能模拟人类的非逻辑思维
五、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进行证据说理
六、 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瑞华;;刑事证明标准中主客观要素的关系[J];中国法学;2014年03期

2 胡宇清;李蓉;;刑事认证如何进行——以认知心理学为研究进路[J];法学杂志;2012年05期

3 封利强;;司法证明机理: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J];法学研究;2012年02期

4 张之沧;;当代科技创新中的非理性思维和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10期

5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6 钱铁云;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智能?——计算机和人脑、算法和思维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5期

7 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凝;;论新《刑事诉讼法》传闻证据的采纳——以英国上诉案件判决理由为基础对两种审判逻辑的思考[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00期

2 孔令勇;;供述自愿性审查判断模式实证研究——兼论非法供述排除难的成因与解决进路[J];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01期

3 吴轩;;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初省思[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4 帅清华;郭小亮;;日本“情况证据”理论及其借鉴[J];时代法学;2015年06期

5 李昌盛;;错案的轨迹:以虚假供述为中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6 兰跃军;;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建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06期

7 朱锡平;;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限度[J];人民司法;2015年23期

8 李昌林;兰江;;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对定罪证明标准的影响——以引入阶层式犯罪构成体系为核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11期

9 周洪波;;中国刑事印证理论批判[J];法学研究;2015年06期

10 秦策;;审判中心主义下的“程序倒逼”机制探析[J];北方法学;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娜;;“排除合理怀疑”是一个更低的标准吗?[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9期

2 李蓉;;从法定证据证明标准之兴衰看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证明标准[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02期

3 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J];中外法学;2012年06期

4 金华;;刑事追诉活动的经济学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罗金寿;;合议庭改革报告[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6 胡宇清;李蓉;张遂;;裁判思维过程的认知心理学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陈贤贵;;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司法哲学[J];太平洋学报;2011年01期

8 陈瑞华;;留有余地的判决——一种值得反思的司法裁判方式[J];法学论坛;2010年04期

9 李安;;裁判形成的思维过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4期

10 谢小剑;我国刑事诉讼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J];现代法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芫;;人工智能进法院:对科技应用于司法的思考[J];科技与法律;2018年06期

2 刘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运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法制与社会;2019年01期

3 李鑫;;人工智能在法院工作中应用的路径与前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年04期

4 金鸿浩;;司法人工智能的合理预期[J];检察风云;2019年01期

5 李本;;美国司法实践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与挑战[J];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02期

6 何昕航;章琬茹;陈山;;法律人工智能对法院类职业的挑战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8年09期

7 左卫民;;关于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国运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清华法学;2018年02期

8 潘庸鲁;;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领域路径分析[J];东方法学;2018年03期

9 程凡卿;;我国司法人工智能建设的问题与应对[J];东方法学;2018年03期

10 杨焘;杨君臣;;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运行的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以成都法院为样本进行分析[J];科技与法律;201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志远;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胡巧绒;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陈惊天;法官证据评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叶锐;未定罪没收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7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品杰;论民事诉讼“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D];河南大学;2018年

2 徐舟;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马斌;民事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适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4 岳祯雄;排除合理怀疑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郑桦;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公诉案件证明标准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孝臣;我国协商性司法视角下的证明标准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8年

7 张娣;“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8年

8 王娱瑷;证明标准理论的新范式[D];南昌大学;2018年

9 刘敏;认罪案件证明标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0 陈阵;论我国刑事定罪证明标准的问题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3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73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4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