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从网络使用沟的界定角度探讨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情况

发布时间:2015-02-16 09:55

摘 要:

摘 要: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差异性及其对道德人格的塑造的影响力研究是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网络使用沟的界定角度着手,将网络使用行为分为以信息使用类和娱乐使用类,围绕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道德缺失、责任感减弱、行为失范等问题,通过多模态网络使用环境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关键词:

关键词:网络使用沟 多模态网络使用 网络道德人格

  “多模态网络使用环境”是网络受众群体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虚拟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差异性及其对道德人格的塑造的影响力研究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从网络使用沟的界定角度着手,将网络使用行为分为以信息使用类和娱乐使用类。围绕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道德缺失、责任感减弱、认知能力退化、行为失范、亚文化泛滥等问题,通过多模态网络使用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分析,揭示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差异性和规律性。2014年5月,笔者通过对广西某高校147名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模态的影响,得到一组数据。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的分析,比较准确地了解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行为的差异性,获取24种网络使用行为和特定网络类型使用现状,界定网络使用沟与道德人格培养的相关性。


1 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情况和行为特点

(1) 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家庭:66.7%的学生来自农村,33.3%的学生来自城镇。

(2)大学生所在家庭收入多属于中等水平:54.2%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 23.6%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为2001~4000元。

(3)大学生上网设备多样化:1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是台式机,4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是笔记本电脑,另外39.6%选择手机或平板电脑。

(4)大学生网龄普遍较长:44.1%的学生网龄在3-5年,24.8%的学生网龄在6~10年,2.8%的学生网龄在10年以上。

(5)大学生主观认为上网以学习知识或获取信息为主:29.8%的学生认为上网最主要的收获是学习知识,37.2%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可以获取信息,14.4%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是为了结交朋友,另外9.6%的学生认为上网属于消磨时光,4.8%的学生认为上网纯属浪费金钱。

(6)大学生认为网络的正面影响较大:44.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26.1%的学生认为负面影响更多,还有29.7的同学觉得不好说。

(7)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活与网络生活息息相关:34.3%的学生认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58.6%的学生认为网络与大学生学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6.4%的学生觉得无所谓,仅0.7%的学生认为网络和大学生学习毫无关系。

(8)大学生网络行为以娱乐导向为主:本文将网络使用沟的界定为娱乐使用类和信息使用类2种,娱乐使用类包括浏览新闻及评论、发送祝福、上QQ、微博、MSN等、进聊天室、看网络电视电影、上BBS论坛、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浏览各种网页、更新个人主页、炒股、网购、参加网络社会活动、收听广播、交换物品、交友等。信息使用类包括收发邮件、搜集资料、下载软件、阅读文章、看招聘信息、投稿、远程教育等。大学生常在网上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登录QQ、微博、MSN等(77.55%)、搜集资料(59.18%)、浏览新闻及评论(55.78%)、下载软件(52.38%)、看网络电视电影(40.82%)、下载音乐(38.10%)。从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客观网络行为主要以娱乐使用类为主,仅1项搜集资料属于信息使用类。

  大学生上网浏览的最多的网站类型依次是电影网站(57.14%)、娱乐网站(48.30%)、综合性网站(47.62%)、音乐网站(34.69%)、购物网站(33.33%)、教育类网站(33.33%)。根据分析,发现在大学生上网浏览的6类网站中,排名前三名的主要属于娱乐导向,以信息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型网站仅排名第六。

(9)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底线弱化:仅41.3%的受访者认为在网络世界撒谎是不道德行为,52.9%的受访者并不认为此行为的错误之处,甚至5.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行为可以肆意妄为、毫无顾忌。


2 大学生网络道德观与网络使用行为习惯息息相关

2.1 大学生缺乏自制力,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相矛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以娱乐使用为主,所浏览的网站也主要以娱乐为导向。如果大学生对网络长期迷恋,将难以实现虚拟身份和现实角色的转变,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标准降低,由于自控力、判断力较弱,易形成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网络传播具有“双刃剑”作用,网络社会舆论导向明显

  网络舆论主要体现的是大部分舆论对某些特定事物所表达的价值观、情绪的理智程度。大学生是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人格塑造的转型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缺乏。网络信息不可信因素多、网络舆论公信力差,阻碍了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的有效作用,最终其所倡导的正确思想与行为不但难以被大学生们认可,还会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负面倾斜。

2.3 网络信息更新迅速,主流沟通软件与大学生网络行为联系密切

   2001年至2005年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中,主要以登录BBS论坛的网络行为为主;2005年至2009年的研究,主要以研究网络博客行为为主;2010年以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则以“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研究为主。作为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需要慢慢适应,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生存的不易,使得大学生倍感艰辛,内心极度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索求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聊天软件的推出,正满足了大学生网络沟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常在网络从事的活动排名第一位的就是登录QQ、微博、MSN等。

2.4 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道德行为养成问题应备受关注

  受访者中92.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在24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中,娱乐导向类网络行为占17种,信息学习导向类网络行为仅占7种,同时大学生主要从事的网络行为中,排名前6位的行为中娱乐导向类网络行为占据5位。因为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定位复杂,屏幕后展现的并不是具体的人物,每个虚拟人物都可以随着各自意识随意操作各种行为,因此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多样化和差异性。但由于网络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内容极具多元化和多样性,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在网络主体中产生强烈撞击,对大学生思想冲击尤为严重,道德行为养成问题应该尤为重视。其实,网络世界不可能是人类道德规范的真空地带,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必须遵循人类生存的道德规律。


3 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机制

3.1 强化学生个体道德自律

  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和对等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和外在客观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制约。大学生应不断反思自身网络行为和言论,在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完成转变,逐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3.2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网络教育不仅仅立足于对电脑技术、网络信息等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同时也要关注网络行为主体的个性因素和行为特性。高校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关注点。大学生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往往脱离自身想法,高校应将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根本点。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应弘扬正能量,塑造好榜样,让学生群体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强化网络学习行为的积极作用,弱化网络娱乐行为。

3.3 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管理

     网络快速发展应以不触犯法律为前提,网络立法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网络监控机制,确保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底线,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措施。对网络信息的严格监控和管理,为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的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在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施。

     总之,网络是大学生信息沟通的主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去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对道德人格的塑造的影响力巨大。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道德缺失、责任感减弱、行为失范等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

[3]顾晓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缺失与重塑[J].江苏高教,2007(9).

[4]韦路.“网络一代”的数字不均: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罗军强.虚拟环境下国外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




本文编号:14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