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D―二聚体在妇科术后患者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分析.doc.doc 全文免费在

发布时间:2016-10-03 22:06

  本文关键词:D-二聚体检测在妇科盆腔手术中的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lxydx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D―二聚体在妇科术后患者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分析.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D―二聚体在妇科术后患者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究D-二聚体对预防妇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有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使用物理方法进行干预,同时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则在术前和术后48h进行D-二聚体测定,然后根据测定结果给予相应的物理、药物干预,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妇科手术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和药物干预,能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推广。关键词:D-二聚体;预防;妇科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价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一种由于下肢静脉内血凝不正常而引起的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该疾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但在我国的患者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重视[1]。研究发现,LDVT是妇科手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一旦出现LDVT后,轻者会出现血栓后遗症,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可能造成致死性肺栓塞。总结LDVT的高危因素,除了病因之外,主要还有D-二聚体(D-DI)。D-DI是反映纤溶系统功能和体内凝血比较理想的指标[2]。对患者进行血浆D-DI水平测定,能作为判定血栓形成和溶栓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D-DI在预测妇科术后患者LDVT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100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具有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但术前经B超检查均排除已有LDVT的情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2.35±5.65)岁;原发疾病:7例子宫内膜癌、8例宫颈癌、14例子宫肌瘤、6例卵巢恶性肿瘤、6例盆腔巨大肿块、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卵巢良性肿瘤。对照组50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3.11±6.23)岁;原发疾病:8例子宫内膜癌、7例宫颈癌、8例卵巢恶性肿瘤、6例盆腔巨大肿块、12例子宫肌瘤、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卵巢良性肿瘤。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观察组在患者术前以及术后48h进行D-DI测定,取标本前应确定患者7d以上未使用抗纤溶、抗血栓以及抗凝血药物。静脉取血2ml,使用枸橼酸钠抗凝,与血液组成9∶1比例。充分混匀1h后送至化验室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选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TOP)以及该公司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先进行D-DI浓度测定,测定浓度>500μ??/L的则为阳性。对于术前检测D-DI呈阳性的,给予患者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术后则加用间歇充气装置(IPC)。对于术后48hD-DI继续上升的患者口服25mg潘生丁,3次/d,或5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并于3d后进行D-DI复查。1.2.2对照组术前直至术后3个月指导患者使用GEC。协助患者的术后活动,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对于疑为发生LDVT的患者(主诉双侧或一侧下肢肿胀、疼痛)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了的则给予0.4ml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疗,每隔12h注射1次。同时,晨起给予服用2.5mg华法林片,联用3个月。凝血酶原活性每2d监测1次,5d后B超复查双下肢血管,看有无新血栓形成。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结果观察组术前检测到25例D-DI阳性(50.00%),经相应处理治疗后,术后检测有3例出现LDVT,LDVT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中则有10例出现LDVT,LDVT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的L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根据研究发现,LDVT形成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血液高凝状态、血管损伤、血流瘀滞[4]。而且这三个因素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其中,血流瘀滞是形成LDVT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妇科病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血液的黏稠度会随之增加,同时,手术的时间以及卧床修养的时间也相应地增长。而手术操作越困难,发生LDVT的概率就越大[5]。因此,需对妇科手术患者加强静脉血栓形成监测。本研究中,对观察组进行D-DI监测,对于阳性患者以及术后D-DI继续上升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以及IPC干预等,从而有效减少了术后LDVT的发生。研究中观察组LDVT发生率仅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可见,D-DI检测在预测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方面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黄红莲,莫爱旭.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01):146-148.[2]郭英茹.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8):5-6.[3]木克代斯,卡米拉,阿孜古力克热木.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02):83-84.[4]王春?B.D-二聚体检测在妇科盆腔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06):2940-2941.[5]张锐,黄诗敏,黄浩,等.卵巢囊肿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性因子的变化[J].中国实用医刊,2013,(3).编辑/肖慧

1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D-二聚体检测在妇科盆腔手术中的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30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6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