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的保护与开发中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20 21:07

 

【摘要】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保持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已成为人们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云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云南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强省的过程中,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云南壮族的坡芽歌书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歌书中的81个符号的艺术特征及所蕴含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设计了大型系列动画片《坡芽歌书》的剧情结构,并选取了坡芽歌书中的第一个符号“月亮”展开动画剧本创作,利用数字动画和后期合成处理技术,制作了一部实验动画短片。通过对坡芽歌书的场景和人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和绘制技术的研究,得出了数字动画技术在保护和开发坡芽歌书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文章主要是研究如何把坡芽歌书的内容和动画艺术相结合,建立有关坡芽歌书符号的数据库、绘制真实感的三维场景、多角度观察坡芽歌书符号所蕴含的故事场景、后期合成动画等手段来呈现坡芽歌书完整的故事内容进行展开研究。该研究课题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实现了利用数字动画技术手段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的设想,填补了对坡芽歌书传统艺术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2、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数字动画模型库。3、创立了利用数字三维动画技术制作坡芽歌书的工作流程。 

第一章 绪言

本文研究的对象“坡芽歌书”就是在这样丰富的文化土壤孕育下产生并流传下来的。它发现于 2006 年,用月、星、树等 81 个符号来代表 81 首壮族民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用图画符号记载民歌的文物书籍样本,是富宁一带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积累和世代相传下来的口头创作和艺术表达的珍贵遗产。2011年被国家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从小生长在壮乡,18 岁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在家沟通几乎全部使用壮语,是个地地道道的壮家人。因研究生方向为设计艺术学新媒体艺术方向,和导师学习了数字水墨动画技法,并参与三维水墨动画项目的工作,对数字动画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空间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尝试,通过利用数字水墨动画技法和三维水墨动画实验室的平台,将先进的数字动画技术手段引入到坡芽歌书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内容极其丰富、濒临消失的壮族坡芽歌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寻找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这一优秀而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达到拯救和推广作用,这项研究不仅对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拓展了我国民族动画的创意空间和表现方式。这将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意义,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关于坡芽歌书

2.1 坡芽歌书及其文化魅力
坡芽歌书流传于云南富宁县壮族地区,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工作组人员于 2006 年到坡芽村村民家中采录壮族民歌时意外发现的,这是一本用 81 个图案符号记录在村民自制土布上的歌集,每一副描绘记录的图案代表着一首固定的山歌,壮语称之为“布瓦吩”,汉语译为“画在土布上的诗歌集”。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见图2.1)工作人员拜访了当地的两名歌手,据她们描述,从记事起,学唱山歌时,老人便亲手在地上教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日积月累,这些图案符号便耳熟能详,心领神会,每唱一首歌,脑海里就会有一幅图案呈现。所以演唱者只要见到这个表情达意的物象图形,就可以把整首山歌诵唱出来。整部歌集分别由男女歌手对唱,记录一对壮族青年男女从相遇、相知、相恋到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歌词曲折婉转,情真意切。表现了壮族在对待婚姻家庭方面谨慎、执着、坚贞的民族品格和细腻而丰富的感情世界,其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壮族文化内涵,包括壮族礼俗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歌谣文化等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爱情观、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民族性格,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民风民俗,具有珍贵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

 



2.2 坡芽歌书遗产的保护现状
坡芽歌书从发现到现在,在政府的主持下,其保护和研究工作在严谨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目前在细致挖掘、深入研究、申遗保护、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步骤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从2006到2008年,当地县委、县政府先后邀请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壮族古籍专家、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等省内外有关专家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论证,并将“坡芽歌书”中的符号印证为文字发展的过程,认定为图画文字,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中国文字宝库的一份珍贵资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逐级申报的过程中,2011年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壮族“活”着的文化,坡芽歌书被发现之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外界人士的不断涌入,宁静的村子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积极作用和消极因素两方面。 

第三章 数字动画技术保护坡芽歌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

 

3.1 数字动画技术有效保护多样化的坡芽歌书............................. 11

3.2 数字动画技术创新了坡芽歌书的保护方式............................................. 11

3.3 数字动画技术可全方位开发和保护坡芽歌书......................................... 12

3.4 数字动画技术在坡芽歌书保护中的结合与实现方式............................. 13

第四章 数字动画语境下的坡芽歌书创作思考........................... 19

4.1 以图记歌的奇特方式具备数字动画创作优势......................................... 19

4.2图画符号拓展了动画创作形象想象空间............................... 20

4.3图画符号丰富了数字动画的创意思维和表现形式............... 20

第五章 坡芽歌书与数字动画技术结合的应用探索实践............. 22

5.1选题与剧本创作............................ 22

5.2 造型设定................................ 28

5.3数字技术实现手段............................. 33

第六章 数字动画技术对坡芽歌书保护和开发的应用价值

6.1 文化价值
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开发坡芽歌书的价值体现在:第一,为观众直接在网络上浏览作品,获取大量有关坡芽歌书的知识信息,了解和感受坡芽歌书传统艺术,提供了方便,同时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坡芽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和文献资料参考。第二,笔耕文化推荐期刊,数字动画技术的虚拟现实效果可加强观众与坡芽歌书中的故事内容和情节的互动,使观众对所欣赏到的场景和内容记忆深刻,带给他们置身于坡芽歌书情境中的感受,让人意犹未尽。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起到了保护的重要作用,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手段。坡芽歌书中阐述的信息折射了壮族文化在商业贸易和航运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青铜铁器的冶炼、畜牧业和养殖业、农耕文化和壮族社会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关系、教育在壮族地区兴起的情况、天文学和巫术的关系、壮族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习俗等独特的壮族传统文化习俗。只有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才有可能唤起人们保护和去了解的渴望。

6.2 经济价值
长远来看,在观看和体验以坡芽歌书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化主题传习馆时,观众可以置身其中,感受真实的古老的文化习俗和内涵,不但达到了解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间接性的保护了文化遗产免遭人为破坏的因素,其经济价值体现在对文物的长久保护上。同时还可以防止大量观众到场参观对文物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节约了文物保护、维修和护理费用。 

.............

结论

通过以上论证和实践,利用数字动画技术手段来实现保护和传承具有独特时代价值的坡芽歌书文化是可行的。它不仅还原了坡芽歌书中出现的场景,而且在视觉体验上也为人们营造了全新的感受。是符合当今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必须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动画片,不仅符合日益丰富的多媒体平台播放要求,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节省了制作成本,使高效率且成规模地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片成为可能,在实践上有利于引导人们以数字动画技术为突破口去挖掘坡芽歌书文化题材的数字动画艺术创作。与传统动画繁琐的制作工期相比,数字动画完全可以在图形工作站中就能完成,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道具、场景都可安排在一个镜头中,极大地增强了创作人员的参与意识和体验,让创作者和坡芽歌书中的元素实现真正的互动,进而体验变幻莫测的视听感受,从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感受其文化的魅力所在,达到尊重传统艺术,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周鸣勇.  关于地方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探析[J]. 大众文艺2012(17)
[2] 朱建军,王元鹿.  坡芽文字的结构及其在文字史上所处的阶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 罗杰.  “坡芽歌书”的审美心理特点[J]. 长春大学学报2011(11)
[4] 林毅红.  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2011(05)
[5] 戴艳,邹雨橙.  试论“坡芽歌书”的符号形象[J]. 文山学院学报2011(05)
[6] 吕国敏.  坡芽歌书的文化属性之根[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3)
[7] 管庆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J]. 新闻爱好者2011(18)
[8] 王建明,王树斌,陈仕品.  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 软件导刊2011(08)
[9] 查明华.  《坡芽歌书》中的壮族文化心理探析[J]. 文山学院学报2011(04)
[10] 吴德群.  壮族传统社会的夫妻角色:《坡芽歌书》解读[J]. 文山学院学报2011(04)



本文编号:10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0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