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发布时间:2016-09-18 09:15

  本文关键词: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彭兆荣


姓名:彭兆荣

出生年月:1956.4.26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通讯地址: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邮编:361005

电话:0592-2180579

传真:0592-2093108

Email: zrpeng@xmu.edu.cn

 

个人中文简介

 

留学经历

   1988-1990获国家教委公派到法国进修人类学,在尼斯大学人类学系学习

   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师从Jacques Lemoine(法国国家科学院人类学学部委员)

   2000-2001国家公派到法国巴黎大学(十大)讲座教授,与Bernard Formoso等人类学家合作

   巴黎大学(索邦)(Université de Paris-Sorbonne)高级访问学者。与人类学家、汉学家John Lagerway交流

 2003-2004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师从世界著名旅游人类学家Nelson Graburn教授并进行旅游人类学研究方面的项目合作.。

 

课题研究

          主持“滇越铁路遗产线路及旅游品牌策划”项目(横向合作项目:2008-2010年)。

          主持“元阳梯田旅游品牌创意”项目(横向合作项目:2008-2009年)

          主持2007年福建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海峡西岸文化生态保护与遗产研究”。

          主持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2007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闽台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

          主持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项目修改。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岭南走廊·潇贺段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2005-2008).

          主持广西民族学院委托课题“地方叙事与民族遗产”(2005-2009)。

          主持“广西瑶族盘瓠神话传说和仪式音乐研究”(2003、12-2005、12)此项目获“香港学术研究资助委员会”[Research Grand Council (Hong Kong)]资助。

          主持“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的东方价值”,厦门大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2003-2005年)。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周边国家民族关系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998-2001)。

          主持国家教委(教育部)“苗-瑶国际化的人类学研究”课题(1993-1996)。

          主持“福建省华侨调查项目”(横向课题1999-2001)。

          主持“海外华人族群认同与家族企业转型”国际间合作项目。(1993-1996费用由海外基金会提供)。

          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委派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南方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主持者:陈支平、邓小华。

          参与2002-2004年教育部项目“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参加者,主持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孟华教授。

          参与2002-2004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项目“英雄祖先与民族记忆”。主持人:王明珂教授。

 

主持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1990.6-7 参与主持国际人类学瑶族专题研讨会,并担任文字翻译。专题发言“中国西南舅权”(法国.图鲁兹)。

          1990.10 参加国际汉学研讨会。大会发言“背离与弥合──大陆与港台汉语的差异”。(德国.美因兹)。论文刊于国际汉学刊物《春》。

          1991.10 参与主持国际人类学专题研讨会“抗拒生命的时空观”。(泰国.清迈)。论文刊于“国际瑶际研究论文集”──新亚集刊。

          1992.9 参加国际瑶学研究会,专题发言“法国优勉瑶的社区发展与现代化”(广西.贺县)。

         1993.10 参加国际人类学专题研讨会,专题发言“跨境民族的文化变迁”(越南. 河内)。

          1994.12-1995.2 参加泰国东南亚华人经济文化研究调研组。(泰国.合艾)

          1996.1 再次赴泰国南部进行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调查。(泰国南部)

          1996.8 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并主持“文学与人类学分会”,专题发言“对话:在诗性王国与世事王国之间”。(中国.长春)

          1996.10-11 参加第三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专题发言“客家群:变迁中的文化认同”。会后到马来西亚进行华人社区的人类学调查。(新加坡.马来西亚)

          1997.8-9 参加国际比较文学第十五届大会,专题发言“红毛番──历史语境中的文本”荷兰.莱顿)。顺访法国,在法国国家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作“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的报告。(法国.巴黎)

          1997.10 主持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厦门)

          1998.11 参加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专题发言“主/客之间──以福建宁化县巫姓为例”(台湾.台北)

          1999.7-8 赴欧学术访问,法国、西班牙。

          1999.9 参加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本土的边界”(广西.南宁)

          1999.10 参加“人类学、中国社会与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参与观察的民族志旅游”。(云南.昆明)

          1999.11 参加费孝通九十华诞及“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边陲社会中的草根力量”。(江苏.吴江)

          1999.11 参加国际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妈祖崇拜的跨域性播延”(广西.南宁)

          2000.7 参与组织“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厦门)

          2001.10 参加“历史人类学工作坊(workshop)”。(厦门)

          2001.10 参加“历史民族志学术研讨会”(台湾中研院史语所)

          2001.12 参加“中国人类学百年暨都市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作“人类学仪式理论知识谱系”发言。(广州)

          2002.5 参加“历史、史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作“‘制造的历史’与‘历史的制造’”专题发言。(大连)

 

          2003.10 参加“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做“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的专题发言。

          2003.11 参加“中国饮食文化同际学术研讨会”(成都)

          2004.5 参加“人类学高级论坛”(银川)做“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的专题报告。

          2004.10 参加“中国首届乡村旅游与反贫困国际论坛研讨会”,(贵阳)作“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样本’”的大会报告。

          2005.3 参加“北大-耶鲁双边论坛”,做“西方基督教符号形象的东方地方化叙事——中国东南沿海泉州墓碑符号的解释”的专题发言(北京大学)。

          2005.7.1-5 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Beijing). Rural Sample in a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005.8.12-16 出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做“文学人类学的仪式研究”的专题发言(深圳大学)。

          2005.10.22-25 主持“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做“文化遗产与家园纽带”的主题发言。(厦门)

          2005.10.28-31 参加“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武汉)

          2005.10.31-11.2 参加“费孝通学术研讨会”,做“无边界记忆”发言。(北京)

          2006.7.20-24 参加“第二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研讨会”,主持民俗部分。(青海)

          2006年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Draft Set Criteri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工作。

          2006年 主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项目工作。

 

主编

          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月10月分两批,共九本出版)

          主编“旅游人类学译丛”(与Nelson H. Graburn教授合作主编,四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文丛”(出版四部著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编“人类与遗产丛书”,出版三部著作,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著作

          《遗产:反思与阐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9万字)ISBN7-105-06712-8。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版。ISBN7-80707-169-9。

          《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万字,本人独立完成8万字)ISBN7-5633-3768-5/G.2394.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ISBN7-108-01933-7/K。

         《文学与仪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万字)ISBN7-301-07102-7/I.0667。

          《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2万字)。ISBN7-105-06712-8。

          《生存于飘泊之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10万字)ISBN 7-5321-0907-0 。

          《从苦力到巨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版(23万字)ISBN 7-80109-188-4 。

          《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第一作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7-219-02926。

          《西南舅权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25万字)ISBN 7-5415-1411。

          《文化特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一作者)完成字数25万 ISBN 7-221-04094 。

          《英语成语典故》(第二作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书号:7173.685 。

          《东西方文化解析》(第一作者),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ISBN 7-80583-152-1。

          《神灵文化与高原民俗》(第一作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ISBN 7-221-0252-4。

          《渔村叙事──中国东南沿海三个渔村变迁实例》(第一作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ISBN 7-213-01659-8 。

          《寂静与躁动:一个深山里的族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0年1月版ISBN7-213-01827-2/K467 。

          《停泊法兰西》“学者走天下丛书”之一,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10万字、60幅图片)ISBN 7-80671-053-1。

 

 

论文

           “仪式叙事的原型结构”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无形文化遗产遭遇的三种‘政治’”,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3期,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载《西北第二民族学报》,CN64-1033/G4。(二类核心)(CSSCI)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载《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CN11-3673/C。(一类核心)(CSSCI)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北离“,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三期,CN45-1041/C。(二类核心)(CSSCI)

          “马尾:中国近代遗产群的一个范式表述”,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三期。CN44-1645/G0。

          “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CN52-1001/C。(二类核心)

          “灾难与人类”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旅游与人类学”,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4期。CN53-1002/C。(CSSCI)(核心)

 

          “旅游消费:家园遗产中‘看不见的手’”,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CN22-1002/C。(二类核心)(CSSCI)

 

          “戏剧的人类学研究”,载周宁主编《西方戏剧理论史》下册,第1179-120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ISBN978-7-5615-2971-3。

 

          “灾难与旅游”,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六期。CN52-1005/C。(二类核心)(CSSCI)

 

          《人类学》之“旅游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ISBN978-7-300-08948-5/C﹒404(2万字)

 

          “多维视野中人类学的西南研究”(专题访谈),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CN51-1671/C。(二类核心)(CSSCI)

 

          “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CN53-1191/C。(二类核心)(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3“学术前沿”转摘)

 

          “以民族-国家的名义:国家遗产的属性与限度”,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CN52-1005/C(二类核心)(CSSCI)(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5全文转载)

 

          “遗产的解释”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CN52-1005/C(二类核心)(CSSCI)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ISSN0257-5876/CN11-1672/J。(一类核心)(CSSCI)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CN11-1665/J。(一类核心)(CSSCI)

 

          “‘5%的完整性’: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拷问”,载《中国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4期。ISSN1608-5582。

 

          《抗拒生命的时空观》载《国际瑶族研究论文集》1994年香港新亚书院(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Special Issue on Yao Studies.Volume XII 1994)。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CN11-1665/J。(一类核心)(CSSCI)。

 

          “‘5%的完整性’: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拷问”,载《中国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4期。ISSN1608-5582。

 

          “南音与文化空间”,载《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CN45-1052/J。(核心)(CSSCI)。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载《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CN41-1213/C。(核心)。

 

          ““‘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CN42-1704/C。(核心)(CSSCI)(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12期“旅游管理”)。

 

          “族群的社会记忆”(第一作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三期。CN45-1041/C(核心)(CSSCI)

 

          “‘第四世界’的文化遗产”,载《亚洲博物馆馆长和人类学家论坛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ISBN978-7-5415-3282-0。

 

          “佤族司岗里叙事中的‘神话在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三期。(核心)(CSSCI)。

 

          “仪式音乐叙事中的族群历史记忆——广西贺州地区瑶族‘还盘王愿’仪式音乐分析”,载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80692-297-2/J285。247-327页,约8万字。

 

          “阳光下的阴影:现代旅游中的一种价值隐喻”,载《创新》2007年第三期。CN45-1348/C。(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12期“旅游管理”)。

 

          “论遗产的原生形态与文化地图”,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二期。ISSN0257-5876/CN11-1672/J。(本文转载在《新华文摘》2007-9期上的“篇目辑览”(文化研究)上)(一类核心)(CSSCI)。

 

          “人类学与国学”,载《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CN45-1355/Z。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载《楚雄民族文化论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81112-255-8。P46-49。

 

          “来自人类学的声音”,载《光明日报?国学版》2007年2月8日。(核心)2005、4。

 

          “西方基督教符号形象的东方地方化——中国东南沿海泉州墓碑符号的解读”,(北大——耶鲁比较文化学术论坛),载孙康宜孟华主编《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5、3。

 

          “现代旅游中家园遗产的生态链——广西秀水村旅游开发潜伏的危机”,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口述传统与文学叙事”,载《红湖论学》,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ISBN 978-7-5631-2087-I.2004、6。

 

         “传统的继承”(人类学新苑?序言),载《人类学新苑》第一期,2007年版。2004、6。

 

          “人类学历史志的生命表述”,载《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CN45-1353/Z(CUAA),2004、4。

 

          “文学人类学的仪式视野:西方经典文学的一种读法”,载史忠义等主编《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ISBN7-5306-4517-X。

 

          “奥运会与大众传媒的仪式性分析”,载《体育学刊》2006年第6期,CN44-1404/G8。(每二作者)(核心)(CSSCI)。

 

          “‘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载孟华主编《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ISBN 7-5336-4764-5。2004、3。

 

          “家园重建与乡土纽带”,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夏威夷:人法自然的样板”,载《大自然》2006年第3期。CN11-1385/N2004、4。

 

          “‘第四世界’的文化遗产:一个艺术人类学的视野”,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CN11-1672/J(一类核心)(CSSCI)2004、3。

 

          “人类学研究之于‘和谐关系’”,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CN44-1158/C。(核心)(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7期)2004、2。

 

          “民族志视野中的‘真实性’的多种样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CN11-1211/C(一类核心)(本文的主要观点转载在《新华文摘》2006-12期上的“篇目辑览”(社会评论)上),(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民族族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文化研究》2006年第8期,《光明日报》 2006年5月29日“论点摘编”,《中国民族报》2006年7月7日“理论动态”。)、2。

 

          “仪式中的暴力与牺牲”,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CN42-1704/C(CSSCI) (核心)(CSSCI)。2004、1。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CN31-1889/C(CSSCI) (核心)。2004、1。

 

          “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五人谈”,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CSSCI) (核心)(CSSCI)。2004、2上。

 

          “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载《旅游学刊》2006年第1期。CN11-1120/K(核心)(CSSCI)。

 

          “无边界记忆——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变形”,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CN45-1041/C(CSSCI) (核心)、5。

 

          “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作者之一)CN45-1074/C(CSSCI) (核心)。P25。

 

          “现代旅游中的符号经济”,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CN36-1001/C(CSSCI)(核心)(本文的主要观点转载在《新华文摘》2006-16期上的“篇目辑览”(社会评论)上)。2003、2。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CN53-1002/C(CSSCI)(核心)(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3 期全文转载,GO《文艺研究》)2003、1。

 

          “一个‘土著’民族志作家及其作品”,载《今日文坛》,2005年冬之卷。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载《中共桂林市委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CN45-1291/D2002、4。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序”,张晓萍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ISBN7-81068-908-8/F?328。2002、4。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样本’”,载《乡村旅游——反贫困战略的实施》杨胜明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ISBN7-221-06014。2002、6。

 

          “一种通过唱诵的乡规民约”,载《方圆法治》,2005年8月,总第156期。P46-49。CN11-5328/D。2002、6。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4。CN45-1074/C(CSSCI) (核心)(CSSCI)2002、3。

 

          “从‘异文化’到‘本土化’:人类学研究道路和的光辉楷模”,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缅怀费孝通)2005、3。CN45-1074/C(CSSCI) (核心)(CSSCI)。2002、9。

 

          “田野中的‘历史现场’”,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CN11-4116/C(核心)。、7、18(权威)

 

          “瞎子怎么‘书写’历史篇章?”,载《民族艺术研究》2004、6。2002、2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载《旅游学刊》2004、6。(核心)(CSSCI)CN11-1120/K2002、2

 

          “‘后民族结构’理论的视角:地缘、族群与民族国家”,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2004、4。CN31-1889/C(核心)。(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2。

 

           从羌族的黑水河到美国的中餐馆:吃还是不吃?”(专题访谈嘉宾),载《光明日报》2004年11月18日版。(核心)。

 

   “当历史违背历史的时候”,载《口述中国》(《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ISBN7-5004-4512-1(核心)

 

   “西方文学原型中‘生/死’母题的仪式性隐喻”,载《吉首大学学报》2004、3。CN43-1069/C

 

   “怀念陈国强先生”,载《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2004年第3期。

 

   “聚焦:发展与不发展——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海峡两岸圆桌论坛实录”(部分)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CN45-1074/C(CSSCI) (核心)

 

   “田野中的历史现场:历史人类学的几个要件分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CN53-1191/C(CSSCI)(核心)

 

   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2。CN11-1211/C(一类核心)

 

   “论民族与族群在变迁语境中的裂化因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CN45-1074/C(CSSCI) (核心)

 

   “另一种音乐的‘言唱’”,载《民族艺术》2004、1。CN45-1052/J

 

   “口述/书写:历史的叙事与叙事的历史”,载《广西民族研究》2004、1。 CN45-1041/C(CSSCI)(核心)

 

   “边界的空隙:一个历史人类学的场域”,载《思想战线》2004、1。CN53-1002/C(CSSCI)同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2上。(核心)(CSSCI)

 

   “我非我与‘学术浪子’”,载《世纪坦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ISBN7-207-06148-X/Q、7

 

   “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人类学神话理论评述”,载《民族研究》2003、5。CN11-1217/C(一类核心)(CSSCI)

 

   “意见· 领袖· 常识课”十条,载《新周刊》第155期,2003年5月15日版P25。CN44-1416/G2

 

   “人类学仪式理论知识谱系”载《民俗研究》2003、2。(CSSCI)(核心)

 

   “瑶汉盘瓠神话-仪式叙事中的‘历史记忆’”,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CN45-1074/C(CSSCI) (核心)

 

   Genelogy of Ritual: A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Se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vol.4,2002,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ichuan University(ed.) Sichuan National Press.2002.12.

 

   “西方戏剧研究”,载《民族艺术》2002、4。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人类学的一个审美视角:变形”,载《东方丛刊》2002、4。ISBN 7-5633-0/I·418

 

   “‘东道主/游客’: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载《思想战线》2002、6。CN53-1002/C (CSSCI)

 

   “审美人类学三人谈”,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CN45-1074/C(CSSCI) (核心)

 

   “西方戏剧发生学的空间意义”,载《民族艺术》2002、3。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实验民族志语体”,载《读书》2002、9。CN11 1073/G2(CSSCI) (核心)

 

   “口述与书写:谁能反映历史真相”(“口述中国”四人谈),,载《光明日报》2002、7、18。(权威)

 

   “论戏剧与仪式的缘生形态”,载《民族艺术》2002、2。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文学人类学叙事的‘形式本体’”,载《吉首大学学报》2002、2。

 

   “西方戏剧与酒神仪式的缘生形态”,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2。142BM(CSSCI) (核心)

 

   “人类学仪式理论述评”,载《民族研究》2002、2。CN11-1217/C(一类核心)

 

   “边缘仪式——兼顾地理地貌形态”,载《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年刊)2001,VOLUME 1。

 

   “宫哲兵与千家峒——评〈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载《贵州民族研究》,2002、4。CN52-1001/C(CSSCI) (二类核心)(CSSCI)

 

   “体验差异:民族志旅游与人类学知识”,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ISBN7-81068-261-X/F、226。

 

   “永远的‘乡仪之神’”,载《读书》2001、9。 CN11 1073/G2(CSSCI)(一类核心)

 

   “族性中的音乐叙事——以瑶族的‘叙歌’为例”,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2。CN31-1004/J(CSSCI) (核心)

 

   “千家峒运动与瑶族以祥地·序言”(作者:宫哲兵),武汉出版社2001、5。ISBN7-5430-2358-X

 

   “现代社会中的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载《民族艺术》2001,1。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实践于历史与想象之间:客家族群认同与宁化石壁公祭仪式”,载《思想战线》2001,1。CN53-1002/C(CSSCI) (核心)

 

   “宁化石壁村的族性认同”,载《读书》2000、10。CN11-1073/G2(CSSCI) (一类核心)

 

   “华人家族企业的认同、变迁和管理”,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3。CN45-1041/C(CSSCI) (核心)

 

   “边陲地带的草根力量”,载《读书》2000,5。CN11-1073/G2(CSSCI) (一类核心)

 

   The Image of the Red-Haired Barbarian” in Chinese Official and Popular Discourse. See Meng Hua & Sukehiro Hirakawa ed.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Leiden University:Amsterdam-Atlanta,GA.2000

 

   “土楼:一种地方性人文生态的表述范式”,载《东南文化》2000、5。CN.32-1096/K(二类核心)(CSSCI)

 

   “新民俗传说的地方化叙事”,载《民俗研究》2000,1。CN37-1178/K(二类核心)(CSSCI)

 

   “妈祖崇拜的跨域性播衍”,载《民族艺术:面向21世纪的民族民间文化》(1999年增刊)CN45-1052/J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性格的分离与原型辐射”,载“文学人类学论丛”之《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ISBN7-80149-210-2/C、034

 

   “‘参与观察’旅游与地方知识系统”,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4。 CN45-1041/C(CSSCI) (核心)

 

   “‘本土’的边界”,载《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CN45-5027/G4

 

   “源流追溯:文学与人类学的叙事逻辑”,载《东方丛刊》1999.4。ISBN 7-5633-2953-6

 

   “我非我与‘学术浪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4。CN 45-5007/C(CSSCI) (核心)

 

   “鱼尾狮怪物”等六篇载《情境与心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9版。ISBN 7-5382-5484-6

 

   “客家群:变迁中的文化认同”,载《客家魂》1999.4。

 

   “族性过程与音乐的发生”,载《中国音乐学》1999.3。CN11-1316/J(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9、5)(一类核心)(CSSCI)

 

   “山海遭遇天后宫”,载《读书》1999.7。CN11-1073/G2(CSSCI) (一类核心)

 

   “一个表演的版本:酒神祭仪中迷狂的‘治疗’作用”,载“文学人类学论丛”之《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出版。ISBN 7-80149-124-6

 

   “传统不寂寞”,载《神州学人》1999.5。CN11-1284/C

 

   “感受凿壁谈婚”,载《民俗研究》1999.1。CN 37-1178(《民族团结》1999.7全文转载。)

 

   “另一种社会知识系统”,载《民族艺术》1999.1。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文学人类学知识考古”,载“文学人类学论丛”之《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ISBN 7-80109-259-7

 

   “符号策略与‘鸟笼’”,载《民族艺术》1998.4。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科学的限度”,载《光明日报(理论版)》1998.8.14。CN11-0026(一类核心)

 

   “美人之美与各美其美──文学与人类学交流”,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5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9。ISBN 7-5614-1785-3/I.241(CSSCI)

 

   “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与家族企业管理”,载《中国文化与世界》,第六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6。ISBN 7-81046-426-4

 

   “‘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载《厦门大学学报》1998.2。CN 35-1019/C(CSSCI) (一类核心)

 

   “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讨会综述”,载《文艺研究》1998.2。CN 11-1672/J。(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研究》1998、5)(一类核心)(CSSCI)

 

   “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2。 CN32-1476/G4

 

   “走进中国人类学的春天”,载《苗侗文坛》1998.1。

 

   “东南亚华人认同与企业转型”,载《开放时代》1997.3-4。(CSSCI)(核心)

 

   “音乐欣赏个性”,载《神州学人》1997.11。CN11-1284/C

 

   “再寻‘金枝’”,载《文艺研究》1997.5。CN11-1672/J(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研究》1997、11)(一类核心)(CSSCI)

 

   “研究中国,建设中国”(文化人类学五人谈),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4。CN45-1074/C(CSSCI) (核心)

 

   “边界不设防:人类学与文学研究”,载《文艺研究》1997.1。CN11-1672/J。(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研究》1997、4)(一类核心)(CSSCI)

 

   “民族艺术研究中的人类学性”,载《民族艺术》1997.3。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民族认同的语境变迁与多极化发展──从一个瑶族个案谈起”,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1。CN45-1074/C该文同时载于《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一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ISBN 7-81025-959-8(CSSCI) (核心)

 

   “结构·解构·重构: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载《中国音乐学》1995.2。CN11-1316/J(一类核心)(CSSCI)

 

   “我是我与我非我”,载《读书》1996.9。CN11-1073/J2 (CSSCI) (一类核心)

 

   “当代人类学发展走向分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2。(CSSCI) (核心)

 

   “‘顶冠’的原型性结构意图”,载《外国文学评论》1994.4。(一类核心)(CSSCI)

 

   “评皇券牒的母题结构”,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 CN42-1065(CSSCI) (核心)

 

   “我是我与我非我──汉民族如是说”,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4CN45-1074/C(该文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5、2)(CSSCI)

 

   “和谐与冲突:中西神话原型中的‘二女一男’”,载《中国比较文学》1994.2。ISBN 7-81009-978-7(CSSCI)(核心)

 

   “转换:‘舅权’互为关系的一个原则”,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2。CN53-1001/C(CSSCI)

 

   “迁徙性民族叙事范式”,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1。CN11-1260(CSSCI) (核心)

 

   “民族音乐的传统叙事”,载《艺文论丛》1994.1。

 

   “传统音乐的消解与重构”,载《东方丛刊》1994.1。ISBN7-5633-1824-0

 

   “民族音乐的叙事功能”,载《民族艺术》1994.1。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

 

   “认识你自己”,载《山花》1994.2。CN52-1008

 

   “文学人类学解析”,载《当代文坛》1993.4。CN51-1076。

 

   “酒之悟── 一个文化哲学的叙事视角”,载《贵州大学学报》1993.3。CN52-1012/C

 

   “欧美优勉瑶的社区发展与现代化”,载《瑶学研究》第2辑。ISBN7-5356-I/C.41

 

   “抗拒生命的时空意识”,载《瑶学研究》第3辑。ISBN 7-5356-2216-X/C.42

 

   “被缚的妻子们:古希腊文学中女性性格的分离与原天型辐射”,载《外国文学评论》1992.3。CN11-1068(该文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2、9)(一类核心)

 

   “瑶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号”,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CN42-1065(该文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少数民族》1992、7)(CSSCI) (核心)

 

   “三角崇拜叙事”,载《东方丛刊》1992.3。ISBN7-5633-1284-6/I.051

 

   “指导性变迁之我观”,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4。CN45-1041/YY(CSSCI)(二类核心)

 

   “龙车/天车:一个符号话语的解读”,载《东方丛刊》1992.4。ISBN7-5633-1285-4/I.051

 

   “论原始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距”,载《贵州民族研究》1992.1。CN52-1001(CSSCI) (核心)

 

   “醉在千古文章”,《贵州大学学报》1992.1。(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2、2)

 

   “国际瑶族研究述评”,载《民间文学论坛》1991.2。CN11-1086

 

   “国外对西南少数民族人类学的研究状况”,载《贵州文化》1991.1。

 

   “母权文化浅论”,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1。CN52-1022/C (核心)

 

   “论舅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婚姻中的制约作用”,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2。CN52-1001(CSSCI)

 

   “色彩文化论”,载《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89.2。CN52-1027

 

   “神灵文化的神·性·舞”,载《南风》1989.5。CN52-1016

 

   “论节日喜庆中的悲凉意义”,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5-6。CN11-1086

 

   “寻根透视”,载《今日文坛》1988.2。CN51-1076。

 

   “酒之于庆典”,载《贵州社会科学》1988.4。刊号:66-13

 

   “痛苦的宣泄:从酒神、模仿的关系看希腊悲剧的本体意义”,载《外国文学评论》1988.2。CN11-1068(一类核心)(CSSCI)

 

   “兄妹婚神话结构之分解与整合”,载《贵州大学学报》1988.2。CN52-1012/C

 

   “‘学科意识’之我观”,载《花溪文坛》1988.3-4。

 

   “‘变形’考辨”,载《民间文学论坛》1986.5。CN11-1086。

 

   “论《红楼梦》的圆形结构体系”,载《贵州大学学报》1986.4。CN52-1012/C。

 

   “文学·梦·神话意识”,载《花溪文坛》1986.2.

 

   “从‘泥土造人’的神话比较看‘土’与‘人’的关系”,载《贵州大学学报》1985.2.

 

   “幻形:一个鲜为人知的美学原理”,载《文艺理论研究》1985、4。(一类核心)(CSSCI)

 

“仪式叙事的原型结构”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试论茅盾巴金在接受外来影响上的差异”,载《贵州社会科学》1985.3。刊号:66-13(二类核心)(CSSCI) 。

 

 

 

 


  本文关键词: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17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