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2016-11-23 16:32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会议论文 【字体: 】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11月05日


[会议名称]  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录名称]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会议地点]  中国山东烟台
[编者]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论文作者]  危兆盖 李文海 耿云志 宋志民 郑大华 
[作者机构]  《光明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湖南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光明日报》编者按 2006年1月7~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史学、哲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40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了多方面的解读,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特约请与会的李文海、耿云志、宋志民、郑大华等四位学者谈谈各自的看法。
[关键词]
[阅读全文]
 

 2.略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论文作者]  郑大华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 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 "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 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 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 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建立独立、民主和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3.民族主义、民族建国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西方学理”与“中国问题”
[论文作者]  翁贺凯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论文摘要]  民族主义是发源于西方的最具影响力的几大现代意识形态之一,尽量准确地理解民族主义在西方脉络下的学理和特质,是我们研究和理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参鉴了西方学界的民族主义研究尤其最近一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民族主义的定义及其在起源上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强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现代的社会意识与集体情感,而且是与现代性变迁尤其是民族建国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本文还着力揭示了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多面性、多变性、柔韧性这些既往很少为中文学界所论及的学理特质,并对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的关系以及民族主义的基本类型学做了讨论和澄清。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后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现状和方法论做了一个基础性的检讨和思考。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建国  中国近代史研究  方法论
[阅读全文]
 

 4.中国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与现代性
[论文作者]  冯兆基 
[作者机构]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 
[论文摘要]  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著述,向来多集中在反满和反帝国主义的问题上。现代中国保守主义的研究,又多重视文化方面的表现。至于研究现代性的学者,则多注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将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与现代性连在一起的研究不多见。本文拟从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入手,透过保守主义的观点,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问题。全文旨在阐明现代中国保守主义的文化和政治二重性,以及中国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在现代性话语中的相互关系。在变动中的国家,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尤其是当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之际,其力量更显得强大。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具有同样的特性,一方面消极、守旧、本土化、非理性 另一方面积极、进取、进步、世界化。二者都是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回应。保守主义就其内涵文化与政治而言,其目的在于缔造国家:建立一个现代政治机制,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国家。民族自觉、民族再生、文艺复兴、文化创新、思想独立,一切都是建国的工具。中国知识分子,不论服膺什么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传统的思想。文化保守者如梁漱溟、张君劢、陶希圣,以及很多本文没有涉及的人士,都具有爱国爱民族的情绪,他们主张现代化,在面对民族和现代化的挑战时,做出努力,发挥了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积极性、进取性和现代性。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保守主义  现代性  缔造国家
[阅读全文]
 

 5.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
[论文作者]  俞祖华 赵慧峰 
[作者机构]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论文摘要]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统领、涵盖、弥漫其他思潮的特点的综合性的社会思潮,它蕴藏在每一个现代思潮里,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就都与民族主义就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三种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区分为激进民族主义 (革命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与保守型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种民族主义的次元类型:激进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连接点在于通过激进手段建立民族国家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 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契合点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回事。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激进民族主义  自由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6.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省思
[论文作者]  柴文华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论文摘要]  中国近现代出现了众多的文化民族主义学派或思潮,其中以顽固派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而以国粹派、东方文化派、学衡派、早期现代新儒家、十教授宣言等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属于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自己产生的特定背景,主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等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民族主义流派尽管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但也有一些共同性的理论倾向,主要是反省式的中学观、开放式的西学观、中体西用的范武等。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有它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一些理论局限。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文化民族主义  省思
[阅读全文]
 

 7.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杂志为例
[论文作者]  张宝明 
[作者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 
[论文摘要]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谱系的生成一开始就呈现出复杂的谱系特征,尤其是在20世纪初年的辛亥革命前后。在学术界众说纷纭的当下,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两个杂志所处的不同时期和追求的价值趋向审视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思潮的关系会发现,从它们经历的从"外竞"到"内竞",从"立国"到 "立人"的心路历程,也正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其中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紧张不只是客观的,而且是必要的。其中的张力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民族主义学术讨论不无启迪。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传统  现代
[阅读全文]
 

 8.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论文作者]  耿云志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同国内其他先进分子一样,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同盟会成立前,其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未能完全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同盟会成立后,从本质上说,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但因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会党群众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满的号召,加之,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有幻想,同时又必须与立宪派在反满的问题上划清界限。所以,孙中山仍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局限。民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有过一些不很正确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解他为大汉族主义者。这一点应当予以澄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是国民党改组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了新的飞跃。他非常明确地阐明了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他民族主义思想遗产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反满  民族建国  民族平等
[阅读全文]
 

 9.晚清的民族主义(1895~1911):以章炳麟为中心的观察
[论文作者]  张玉法 
[作者机构]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晚清的民族主义是复杂的。以汉人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可大别为民族国家主义、多民族国家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四派。除经济民族主义外。章炳麟的思想与每一种民族主义都有关联。在文化民族主义方面,他以国粹抗西化、以传统中国的华夷之辨反满清。在民族国家主义方面,章炳麟可以说是由民族国家主义者转为多民族国家主义者。他的多民族国家主义是以汉人执政为前提,而改革派的多民族国家主义则暂时不管那一个民族执政。在对外的民族方面,章炳麟把反帝国主义放在排满光复之后,不过他也不排除联合亚洲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初时主张联日,后又主张联印,均未发生实际效果。
[关键词]  晚清  民族主义  章炳麟
[阅读全文]
 

 10.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
[论文作者]  郑师渠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论文摘要]  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构成了其民族主义的逻辑起点与根本的思想基础。他坚信国有与立,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已,自有其壮阔善美的国魂即民族精神在。这一点既导引他揭示并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认同与整体的国家利益,更成为他一生追求救国真理,虽历千辛万苦而矢志不渝,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他又看到了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因而较时人更加自觉地对民族精神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反省,表现了大无畏的辩证思维。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形成了自己内在的张力,这正是他能够成就为一生多变而不离其宗,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位伟大爱国者的根本所在。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概括,及其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华民族  精神
[阅读全文]
 

 11.严复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比较论
[论文作者]  赵慧峰 俞祖华 
[作者机构]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论文摘要]  近代民族主义作为具有广泛感染力与强大动员力的一种思想意识,曾经是那个时代各派人物、各种思潮共同高擎的一面旗帜,章太炎与严复,都曾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下。严章两氏的民族思想呈现了各自的特色:严氏较多地从西学中摄取了养分,以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连接为自由民族主义的话语框架,而章氏受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较深,其思想被纳入了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交集的保守民族主义的言说轨道 严氏倾向于满汉一体的"大民族主义", 赞成建立多民族的国家,而章氏主张"满汉之辨"的排满"小民族主义",较认同单一民族国家理论 严氏专注于思想文化启蒙, 彰显为一种以"西学救国论"、"文明排外论"为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而章氏的文化民族主义以"保存国粹"、"以国粹激动种性" 为中心观念,且他同时热衷政治激进主义。如同他们在身份、定位中的种种相类与不同一样,两人在民族、国家观等问题上的共识与歧义、内涵与外延,正体现了救亡时代中国思想界的活跃和思想家的多元努力。
[关键词]  严复  章太炎  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12.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论文作者]  史革新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论文摘要]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孙中山  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精神
[阅读全文]
 

 13.从民族主义到自由主义: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一次转变及其义涵
[论文作者]  何卓恩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陈独秀堪称思想历程最为曲折的人物之一。早年他服膺民族主义,后来转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又再转而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晚年他的思想走向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综合。陈独秀思想的变化,除了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以贯之的对国事民瘼的关怀之外,外在方面是受到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内在方面是因为各有侧重、各有得失的各种思想形态的学理困境。本文所考察的,是陈独秀从民族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以及这次转变所呈现的民族主义的内在困境。
[关键词]  陈独秀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转变
[阅读全文]
 

 14.从民族意识之培养到民族国家之建立——张君劢关于中国问题的民族主义思考
[论文作者]  陈先初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论文摘要]  张君劢作为一位虔诚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思想的所有方面都贯穿着民族主义的终极关怀。他从探讨国人的民族意识入手, 提出中国人普遍缺乏那种用以维系本民族共同体之精神生命的民族观念或民族意识 张君劢提出了培养"中华新民族性"的命题, 并在此一命题下提出了自己的具体设想,而其中心乃在民族意识之养成。在民族、国家、阶级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张君劢先是将民族与阶级对立起来,继而又将阶级与国家对立起来,通过对阶级的双重否定,实现了民族与国家的内部沟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  张君劢
[阅读全文]
 

 15.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思想
[论文作者]  翁有为 陈旸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 
[论文摘要]  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贯穿其政治生涯的主旋律, 其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从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时代到东北易帜,为张学良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从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就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为其曲折与畸形发展期 从任西北 "剿匪"副总到西安事变,为其健康发展、升华时期。张学良追求民族独立,致力于和平统一,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他精忠报国的思想、自强不患的意识及对国家的至诚。他主张凡属中国人,均应在拯救中国之唯一动机中摈除一切成见,联合一致,共救危亡。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其披肝沥胆的忠诚价值取向区别于同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兼容了多个民族主义次元系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张学良丰富且颇有个性魅力的民族主义思想,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  张学良  民族主义  国家统一  民族独立
[阅读全文]
 

 16.文化民族主义:“战国策派”与文化重建
[论文作者]  暨爱民 
[作者机构]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论文摘要]  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缘起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与文化的双重危机,它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核心依据, 期望以民族文化的复兴来实现民族国家的振兴。1940年代的战国策派是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谱系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文化民族主义维护儒家传统的取向,针对中国的当下情状,战国策派学人提出了重演"战国时代",重建、发扬秦以前文化精神的主张,要求批判和改造孱弱的国民性,塑造"战国型" 的民族性格,以激发民族的生机,应对危局。其越出"常轨"的思想及理论,表达了战国策派学人对中国文化命脉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战国策派”  文化重建
[阅读全文]
 

 17.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
[论文作者]  张太原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系 
[论文摘要]  《独立评论》是胡适等人因应日本侵略的产物。其所聚集的自由知识分子大都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其不可逆转的 "国策" 而中日力量相差悬殊,则又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往往游移不定、进退两难: 既想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又想最小限度地作出妥协。在 "最少损失"的前提下"能和则和",是《独立评论》对待日本侵略的一种主要策略,这一直持续到七七事变以后。但是其对日态度不是单面的,而是双面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 的。在"主和"的背后往往是"战"以"战"求"和"。"当战则战"也是《独立评论》中一条不绝如缕的主线。大致说来,《独立评论》周围的自由主义者无论"主和",还是"主战",都是在试图使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特色。由于他们没有任何党派背景,没有现实的切身政治利害,因而在对日态度上往往更为洒脱,更无顾忌,特别是相对于国民党属下的各派政治力量,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似乎更富有独立性。
[关键词]  自由主义  独立评论  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18.试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取向——以对美态度为例
[论文作者]  卫春回 
[作者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学院 
[论文摘要]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特殊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者对美态度中表现得颇为清晰。本文分四部分探讨这一问题:第一,自由主义者对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的谴责和批判 第二,自由主义者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高度警惕 第三,文化视野中,自由主义者对美国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的推崇赞赏 第四,自由主义者对美态度的双重性。应该说,自由主义信念与民族主义立场并存,使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时常充满矛盾,面对战后的美国,这种不和谐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予激烈的批评和质疑,另一方面,美国的民主政治和基本价值理念又是他们高度认同的。此种看似不和谐的复杂与矛盾,体现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特有的内在困境与张力,也符合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思想逻辑。
[关键词]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霸权主义
[阅读全文]
 

 19.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论文作者]  邹小站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传统天朝体制崩溃的过程,是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不仅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此,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华夷天下的崩溃,对中国思想造成的影响,其大要有四个方面:中国中心观念的放弃和夷夏观念的调整,变局观念和开放观念,对富强的追求和尚力观念的倡导,世界主义的衰落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关键词]  华夷天下  中国中心观  变局观  尚力观念  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20.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
[论文作者]  贾小叶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论文摘要]  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盲目排外 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 主张学习西方,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中源"说等文化观念,以为西学的输入提供依据。但在政治层面,他们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盲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20世纪初年,革命派又拾起 "夷夏之辨"的理论。不过,这一次,他们所针对的已经不是西方,而是满族。"夷夏之辨"一度成了他们排满革命的思想资源。而此时的立宪派则依据"夷夏之辨"文化上开放的一面,强调满汉民族之间的融合与趋同,反对排满。这说明,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夷夏之辨"的阴影, 无论是其开放的一面,还是封闭的一面。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开放与封闭  西学中源
[阅读全文]
 

 21.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
[论文作者]  梁景和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论文摘要]  20世纪初年,国内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尊黄"思潮。所谓"尊黄"思潮是指清末革命知识分子为了警示汉民族的民族尊严和主人意识而推崇和歌颂汉民族的祖先黄帝,以及由黄帝开创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使汉族人民在认同和钦慕自己祖先的同时达到民族的自我觉醒,进而产生推翻异族统治愿望的一股思想潮流。清末"尊黄"思潮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激荡,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入及其传播,仇满意识和汉族自我觉醒意识的彰显,多股思想源流交织糅杂,进而汇成"尊黄"思潮的汹涌之势。清末"尊黄" 思潮之功效,不仅体现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上,并体现在行为变革的实践上,这主要反映在激发人们投身于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之中 并促使民众改变了依附满人的生活习俗。清末"尊黄"思潮促使了汉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革命思潮的发展。"尊黄"思潮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历史局限:表现在它反映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倾向并阻碍了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清算。
[关键词]  清末  尊黄  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22.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
[论文作者]  郭双林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论文摘要]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这一清脆响亮的口号在清末甚为流行。它不仅在一些报刊上的政论文章中频频出现,甚至还被写进了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和萍浏醴起义的战斗檄文中。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口号的来源、内涵及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考察,指出这一口号是从门罗主义引申来的,也可称之为"中国门罗主义"。文章进而对当时知识界围绕"中国"国名以及"中国人"的认同差异及其争论进行了分析。鉴于近代以来部分国人思想深处存在着强烈的世界意识与浓郁的亚洲(日本) 情结这一吊诡现象,文章还对近代以来"亚洲门罗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影响作了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门罗主义  清末  国家民族认同
[阅读全文]
 

 23.论斯宾塞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
[论文作者]  王宏斌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论文摘要]  西方社会进化论输入中国之后,在思想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晚清输入中国的西方社会进化论主要有两家:即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赫胥黎的"互助进化论"。仔细阅读清末报刊上的各种论著,可以发现,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斯宾塞的学说。无论是改良派的严复、梁启超还是革命派的章太炎,无论是主张温和改革的官员代表还是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斯宾塞主义的烙印。
[关键词]  斯宾塞  赫胥黎  社会有机体  进化论
[阅读全文]
 

 24.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近代中国学术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情结
[论文作者]  左玉河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作为近代中国一种强劲的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不仅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转型中的中国近代学术。在近代学人的思想观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民族主义情结:强调传统学术的传承与保护,关注传统学术的转轨和复兴,试图重建中国的新学术,以与西方学术相对应或对抗。这种民族主义情结,在清末国粹派"保存国粹"、"复兴古学",及五四以后"整理国故"运动中得到集中体现。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学术转型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加速了传统学术的内在转化,但民族主义对学术转型的限制作用也是明显的。在民族主义观照下,学术成为一种手段,被赋予一种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这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所要求的"求真"学术理念,及"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精神有很大出入与建立独立的"学术社会"所要求的不应在学术研究中抱有"有用无用"观念也是严重冲突的。正因如此,围绕着保存国粹及整理国故,近代学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趋新与守旧、融入世界与保持民族特性间的张力,为世人展示了一幅近代中国学术转型中复杂多变的历史图像。
[关键词]  民族主义情结  学术转型  保存国粹  整理国故
[阅读全文]
 

  25.一桩隐藏在“取缔规则”背后的政治交易
[论文作者]  郑匡民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许清国留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规程》(《清国人入学公私立学校二关规程》)从表面上看,文部省冀在整顿当时以营利为目的的"学店",然而,在规则背后,却隐藏着日清政府的一桩肮脏的政治交易,故留日学生以此事件为导火索,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震动了中日两国政府。从此,留日学生更加坚定地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
[关键词]  取缔规则  留日学生  张之洞  内田康哉  梁启超
[阅读全文]
 

  26.废约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
[论文作者]  李育民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论文摘要]  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是通过一系列斗争和运动得以阐发的,20世纪20年代的废约运动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民族运动,它凝结了民族主义的各种涵义,昭示了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向。废约运动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阐扬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只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是民族主义成熟的重要体现。它集聚了全国的民族意识,在完整的意义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近代意义的觉醒,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全国民族意识的集聚点和全国联合的粘合剂。它采取了民族斗争的理性方式,摒弃了旧式的粗糙模式,在理论策略、组织领导等等方面提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它彰显了民族运动的伟力,在对外和对内方面均产生了持久的巨大震撼力,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进步。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废约运动  中国近代
[阅读全文]
 

  27.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以六个关键年为视点的考察
[论文作者]  臧运祜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论文摘要]  本文以近百年中日关系史上的1895、1905、1915、 1925、1935、1945六个关键年度为视点,考察了伴随中日关系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过程。1895年结束的甲午战争带来的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在维新变法、反清革命、保台抗日中的体现,表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开端。1905 年日俄战争前后,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标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并在辛亥革命中达到了第一次高潮。1915年前后,因日本侵占山东、提出"二十一条",中国民族主义再度高涨,并迅速转向了以建设"民族国家"为目标的内部要求。1925年的"五卅运动",导致了五四以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持续高涨 在五四时期的"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之后,国民革命时期的"打倒军阀、除列强"口号,成为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标志。1935年华北事变,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九一八以后的中国民族主义也走向新高潮,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中国民族主义是坚持抗战到底的关键,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因抗日御侮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德报怨"的理性对日原则的提出、国共一度共同致力于建设民主国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也走向了基本的终结。近代中日关系无疑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征、表现形式与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也制约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  近代中日关系(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五卅运动、华北事变、日本投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28.附录一:“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论文作者]  赵慧峰 俞祖华 
[作者机构]  
[论文摘要]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大影响的思潮或者说是思想趋势,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近代思想及各派思想的代表性人"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民族主义话题也是近些年来国际思想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
[关键词]
[阅读全文]
 


  29.附录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论文目录(二)
[论文作者]  刘丽 仇力 
[作者机构]  
[论文摘要]
[关键词]
[阅读全文]
 

  30.后记
[论文作者]  
[作者机构]  
[论文摘要]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大影响的思潮或者说是思想局势,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近代思想及各派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民族主义话题也是近些年来国际思想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二。
[关键词]
[阅读全文]
 
 


上一篇: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下一篇: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88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