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党的民族政策灭亡汉族_【鲜红的党旗】李孟婕: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下阔步前行

发布时间:2016-11-23 16:50

  本文关键词:民族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的家乡阿拉善坐落在内蒙古苍莽的西部戈壁。走进阿拉善,城市乡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直飞首府和盟内各旗的通勤飞机、鳞次栉比的高楼、城市中央随处可见的街心花园,还有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后整齐的房屋、棚圈……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塞外小都市模样。

  我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怀揣着梦想与责任,奔波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跋涉在社会生活的前沿,所以我能够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政策惠及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天,我坐在演播间,面对镜头,用我的声音解读着阿拉善经济建设蓬勃挺进的强劲旋律,领略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革,品读着家乡人书就在蓝天白云间的豪迈诗篇。我想,那不仅仅是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成就,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仅仅是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那是勤劳朴实的阿拉善各族人民用青春采选的憧憬、用汗水浇铸的理想、用辛勤耕耘的企盼、用真情谱写的乐章。

  我曾赴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洪灾救灾现场,用镜头记录武警战士、各族干部群众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帮助灾区的人民抢救物资,身边就是被洪水浸泡不断倒塌的房屋和困在水中的牲畜……隔年再访巴彦高勒,我几乎以为走错了地方:坚固的防洪大堤、笔直的柏油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绿树红瓦相映衬,煞是好看,灾区的人民已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我曾采访过一位老大爷,退牧还草后他和老伴搬进了城里居住,在整齐的院落里,落英缤纷的果树下,他兴奋地向我讲述着现在的生活;我曾随慰问团走进蓝天综合福利院,在这所空军某基地捐资建成的养老院里,孤寡、五保老人们安享着晚年。我曾走进一位阿妈的新楼房,与她分享住进游牧民安居工程新房的喜悦。我也曾随着转移转产农牧民组建的沙漠旅游车队去领略巴丹吉林的惊险……我耳闻目睹和亲身实历的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振奋人心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制度之花在这里绽放。

  现在,我成为民族工作战线的一员,经常走访边境边界一线的农牧民,对党的民族政策有了更多的感触。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风镇古日乃嘎查的一户牧民家,我们坐在“兴边富民行动”项目为他新建的宽敞明亮的砖房里,喝着香甜的奶茶,听主人讲述今年挖苁蓉的收入。而距新房不到50米的地方,就是主人曾经居住的用扎干柴和泥土搭建的“地窝子”,这个高度还不到2米的“房子”,进门需要弯腰,里面一片漆黑,不到5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他们之前的住所。在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合作社带头人带我们参观他的养殖场,即便去年的羊肉价格不景气,但他们的羊肉仍然供不应求。当地旗委政府注重地方品牌的打造,为地方特色产品统一注册了“大漠人家”商标,并帮助他们联系、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只需全力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合作社的带头人滔滔不绝地向我们描述着他的宏伟蓝图:要建成大规模的养殖、生产、加工、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区,要让更多的人来阿右旗旅游,,吃到孟根羊肉……在他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丝毫夸口的虚浮,却是满满的自信和充实。

  回程的路上,我们在茫茫戈壁看到了阿拉善右旗旗府旧址的所在地,在那一片红柳掩映、遍地“白霜”的盐碱高地上依稀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残垣。而如今,昔日的荒凉之地已经变成了美丽的现代化小镇;低矮的平房宅院已经变成了整齐漂亮的居民小区;高低不平的巷道已经被宽阔笔直的柏油路所替代;气势雄伟的巴丹吉林广场、整齐茁壮的家园保护工程、各具特色的民族景观街……无一不在见证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也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精神让这里的人民、让这片土地能够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崛起和兴旺:是党的坚强领导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力量!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阿拉善精神!

  回忆过去,不变的是党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改变的是人们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95年的建党历程,清晰地记录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过程。党的光辉政策如同时光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在人民的心中澎湃和涌动着,一代又一代阿拉善人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下阔步前行,建设着我们心中的希望,创造着这块土地的神话。(工作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任编辑:郭慧)


  本文关键词:民族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88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