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云南楚雄紫溪彝村生计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2:10

  本文关键词:云南楚雄紫溪彝村生计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计方式是人们相对稳定的维持生活的计谋或办法,它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云南楚雄紫溪彝村的彝族群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传统的以农业种植及畜牧养殖为主的生计方式,并秉持着传统的农业生计文化。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当地彝族生计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中,人们的生计选择日趋多元化,生计文化也随之多元。同时,各种生计方式的并存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彝族地区的文化、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调节与适应。当地生计文化逐渐变迁,新兴的生计方式及其文化越来越体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本论文主体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研究难点和创新;第二章结合相关文献及调查资料,从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沿革、人口民族、经济情况、风俗习惯等方面对所研究村寨的概况进行介绍;第三章以紫溪彝村传统生计文化作为主要内容,对当地各项传统生计方式及其文化进行描述,呈现原有生计文化的面貌;第四章则以紫溪彝村生计文化的现代变迁作为主要内容,对原有生计方式及其文化的变迁和新兴生计方式及文化展开描述,对比显出生计文化变迁的大致情况;第五章探究当地生计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挑战与冲突,也就是本文对当地生计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第六章承接前文,探讨在生计文化变迁下,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调节与适应。第七章结语:生计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基础的部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了解生计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影响,不拒绝生计文化的变迁,而是做出适当调节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
【关键词】:彝族 紫溪彝村 生计文化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10
  • 1.2 研究综述10-18
  • 1.2.1 关于变迁理论的研究10-12
  • 1.2.2 关于生计文化的典型调查12-15
  • 1.2.3 关于生计文化变迁的研究15-17
  • 1.2.4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的研究17-18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18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18-19
  •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19-25
  •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19
  • 2.1.1 地理位置19
  • 2.1.2 自然及人文环境19
  • 2.2 历史沿革19-20
  • 2.2.1 第一阶段19-20
  • 2.2.2 第二阶段20
  • 2.3 人口民族20-21
  • 2.3.1 人口现状20-21
  • 2.3.2 民族构成21
  • 2.4 经济情况21-22
  • 2.5 风俗习惯22-25
  • 2.5.1 饮食22
  • 2.5.2 服饰22-23
  • 2.5.3 节日23
  • 2.5.4 信仰23-25
  • 第三章 紫溪彝村传统生计文化25-32
  • 3.1 种植业及其文化25-27
  • 3.1.1 种植业25-26
  • 3.1.2 种植业文化26-27
  • 3.2 畜牧养殖业及其文化27-28
  • 3.2.1 畜牧养殖业27
  • 3.2.2 畜牧养殖业文化27-28
  • 3.3 采集及其文化28-29
  • 3.3.1 采集28
  • 3.3.2 采集的文化28-29
  • 3.4 林业及其文化29-30
  • 3.4.1 林业29
  • 3.4.2 林业文化29-30
  • 3.5 手工业及其文化30-32
  • 3.5.1 手工业30
  • 3.5.2 手工业文化30-32
  • 第四章 紫溪彝村生计文化的现代变迁32-41
  • 4.1 种植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2-33
  • 4.1.1 种植业的变化32-33
  • 4.1.2 种植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3
  • 4.2 畜牧养殖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3-34
  • 4.2.1 畜牧养殖业的变化33-34
  • 4.2.2 畜牧养殖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4
  • 4.3 采集文化的现代变迁34-36
  • 4.3.1 采集的变化34-35
  • 4.3.2 采集文化的现代变迁35-36
  • 4.4 林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6-37
  • 4.4.1 林业的变化36
  • 4.4.2 林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6-37
  • 4.5 手工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7-38
  • 4.5.1 手工业的变化37
  • 4.5.2 手工业文化的现代变迁37-38
  • 4.6 外出务工及民族村寨旅游38-41
  • 4.6.1 外出务工38-39
  • 4.6.2 民族村寨旅游39-41
  • 第五章 生计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41-49
  • 5.1 水库移民搬迁41-43
  • 5.1.1 水库修建情况41-42
  • 5.1.2 水库移民搬迁带来的改变42-43
  • 5.2 社会文化环境改变43-45
  • 5.2.1 社会文化环境的概念43
  • 5.2.2 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变化情况43-45
  • 5.3 家庭经济状况改善45-46
  • 5.3.1 当地原有家庭经济状况45
  • 5.3.2 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的影响45-46
  • 5.4 国家政策导向影响46-49
  • 5.4.1 国家政策在当地的深入46-47
  • 5.4.2 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47-49
  • 第六章 生计文化变迁下的调节与适应49-61
  • 6.1 社会结构的调节与适应49-51
  • 6.1.1 人口结构49-50
  • 6.1.2 社会职业或分工结构50
  • 6.1.3 收入分配结构50-51
  • 6.2 生活方式的调节与适应51-53
  • 6.2.1 交通工具的改变51-52
  • 6.2.2 民居建筑的改善52
  • 6.2.3 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52-53
  • 6.3 人际关系的调节与适应53-56
  • 6.3.1 家庭关系更加核心化54
  • 6.3.2 通婚圈的扩大54-55
  • 6.3.3 妇女角色与地位的改变55
  • 6.3.4 人际关系的新格局55-56
  • 6.4 思想观念的调节与适应56-58
  • 6.4.1 消费观念的调节与适应56-57
  • 6.4.2 环保观念的调节与适应57
  • 6.4.3 乡土观念的调节与适应57-58
  • 6.5 民族文化的调节与适应58-61
  • 6.5.1 民族工艺品的加工销售58-59
  • 6.5.2 节庆活动的推广59
  • 6.5.3 传统宗教信仰弱化59-61
  • 第七章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A65-70
  • 附录B70-85
  • 附录C85-88
  • 致谢88-89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研究成果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2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3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戚攻;网络文化对现实文化的影响[J];探求;2001年04期

5 刘国平;加强面向现实的吉林省文化研究[J];新长征;2001年10期

6 陈仕龙;文化建设的几个关系[J];群众;2003年07期

7 孔令友;挖掘历史文化瑰宝 繁荣秦淮文化产业[J];求是;2004年06期

8 王舒;;“文明冲突”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9 乌云巴图;;草原传统文化的流变与特征[J];实践;2006年03期

10 郭成龙;;法律文化:一个概念的澄清[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倩;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明轩;语用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及其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现象[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楚雄紫溪彝村生计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75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7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