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7:15

  本文关键词: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穆斯林人口占了很大比例。由于其特殊的宗教信仰,使其在城市适应过程中要面对城乡流动与跨民族交往的双重挑战。因此,开展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研究对于流动人口管理、和谐社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在2009年9月到2010年7月期间对兰州市流动穆斯林人口集中的西固区福利路、安宁区培黎广场、七里河区小西湖及上西园、城关区西关十字、东部市场6处发放问卷并结合访谈收集资料,利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社会学统计方法,较系统的评价了流动穆斯林的城市社会适应水平,并尝试分析影响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兰州市流动穆斯林的来源相对集中、单一,以男性为主,年龄在35-55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职业主要是个体户,月收入水平在500-2000元之间,居住面积在60m2以下。同时,以增加收入和增长见识为目的,找工作难、收入偏低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2)因子分析将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归纳为“城市归宿”、“身份判断”、“自我认同”三个因子。其中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总体适应水平偏低;“自我认同”均值最小,流动穆斯林的“城市认同”、“群体认同”和“流动穆斯林身份认同”表现为最不适应;在“城市归宿感”方面,流动穆斯林依旧具有较强的“打工心态”、“过客心态”;流动穆斯林对目前的“身份判断”总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或“城市人”,该值的绝对值相对较小,倾向相对较弱。 (3)流动穆斯林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职业、民族文化认知程度、来源地以及居住环境的城市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对逐步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对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性适应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分别是“家庭月收入”(0.116)、“文化程度”(0.032),“年龄”(0.004),而“职业”、“居住环境”和“与不同信仰的人交朋友”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水平。 影响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的深层因素主要表现在:民族的同质性与相对的聚居区以及与周围民族地区乡村之间在民族、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基本的一致性,文化、传统上的类同性拉近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心理距离,城市的归宿感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得到增强和肯定。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 城市社会适应 因子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兰州市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3 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13-19
  • 1.3.1 有关概念辨识13-15
  • 1.3.2 关于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研究15
  • 1.3.3 关于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的研究15-18
  • 1.3.4 研究进展述评18-19
  •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9-22
  • 1.4.1 研究内容19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9-22
  • 第二章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现状与特征分析22-34
  • 2.1 兰州市的流动人口22-23
  • 2.2 兰州市的流动穆斯林23-24
  • 2.3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的总体特征24-34
  • 2.3.1 个体性特征24-27
  • 2.3.2 社会经济特征27-32
  • 2.3.3 地域特征32-34
  • 第三章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分析34-45
  • 3.1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评价34-38
  • 3.1.1 城市社会适应评价方法34-35
  • 3.1.2 城市社会适应评价指标体系35
  • 3.1.3 城市社会适应性评价现状35-38
  • 3.2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差异分析38-44
  • 3.2.1 不同个体特征流动穆斯林的城市社会适应差异38-41
  • 3.2.2 不同社会经济特征流动穆斯林的城市社会适应差异41-42
  • 3.2.3 不同地域特征流动穆斯林的城市社会适应差异42-44
  • 3.3 小结与讨论44-45
  • 第四章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45-56
  • 4.1 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45-46
  • 4.2 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的个体因素46-49
  • 4.3 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的社会经济因素49-51
  • 4.4 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的深层影响因素51-55
  • 4.5 小结与讨论55-56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对策与建议56-62
  • 5.1 主要结论56-57
  • 5.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57-58
  • 5.3 对策与建议58-62
  • 参考文献62-64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一飞,雅森·吾守尔,赵明鸣,阿西木,李彬;北京“新疆村”调查[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2期

2 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唐秀英;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4 邓行;试论发展权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5 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云;;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适应——以武汉市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4期

7 凌锐;;影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因素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郑丹丹,雷洪;三峡移民社会适应中的主观能动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马宗保;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论回族历史上的文化适应[J];回族研究;2001年03期

10 白友涛;陈峗畅;;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以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例[J];回族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陈玮;[N];兰州日报;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1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