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鄂伦春族“斗熊舞”的传承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23:43
   在祖国的北方有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兴安岭这片绿树成荫、山水交流的净土之上,这片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的源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这样一个具有“原生态”之称的少数民族就是鄂伦春族。“鄂伦春”一词有多种解释,可译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和“兴安岭之王”。鄂伦春族在历史上分布地区极为广阔,从北面外兴安岭起南面至黑龙江,西面贝加尔湖起至东面库页岛。因地域的原因,大兴安岭成为了他们时代生存的家园,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成为他们无需选择的生存方式,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已成为鄂伦春族的一个标志,因此被称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作为六小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练就了粗犷、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因此又被成为“兴安岭之王”。 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他们所居住的“仙人柱”,蕴含着并不落伍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理念,将鄂伦春族独具特色的人文色彩表现了出来,充分的反映了鄂伦春族适应和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而鄂伦春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则反映了鄂伦春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渔猎社会的原始遗风。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身上所带有的所谓的“民族标志”成为该名族珍贵的民族文化,他们将生活方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艺术”为载体代代相传。但如今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之这个民族文化依托的土壤随之消失,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冲击与吞噬。 舞蹈作为一个艺术载体,它以肢体的形式更直观再现的记录着时代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鄂伦春族舞蹈在该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鄂伦春族舞蹈大致可分为,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狩猎采集、民间歌舞和寓言类舞蹈等舞蹈类。 然而在如今图腾崇拜、狩猎习俗已渐渐从鄂伦春族人意识中淡出,但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图腾崇拜作为鄂伦春族早期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中对人类把握自我和自然以及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鄂伦春族对自然现象寻找的一种解脱的方式来它表达着他们希望与自然共生的意志和力量,形象地记录了人类童年时代心灵发展的轨迹。狩猎文化在如今的鄂伦春族中还存留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过已不再是早期鄂伦春人所依赖的生活方式。狩猎文化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祖先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勇敢、豪放性格的来源。本文就是以图腾崇拜类中的“斗熊舞”为主,将鄂伦春族即将消失的图腾和狩猎文化以舞蹈的形式用文字记录下来,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缺少的民族瑰宝提供更为丰富资料和补充。
【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K892.2
【部分图文】:

地图,地图,民族,肃慎


一问题进行了更为详细点的研究认为鄂伦春族源于钵于肃慎人,还有的说源于传说中的玄夷人等。在阅读者都提出了自己对鄂伦春族源的看法,大致分为室韦。,周朝末期,公元前 1050 年时期,作为在古代满洲地肃慎族(居住在现今蒙古地区),其后又通古斯系族(以及蒙古系族(室韦族),突厥系种族(东胡、柔然族族学角度来看,鄂伦春是属于乌拉尔·阿尔泰系或通古满族、蒙古等诸民族具有极为相似的地方,应属同一亚细亚民族有着共同的源头。这些民族具有共同体质特别是与史书中记载的索伦、朝鲜、满族等民族在语相似之处。期,鄂伦春被称之为“林木中百姓”,明朝称“可木地野[3]

地图,地图,鹧鸪,肃慎


图 1-2 北徼地图真族在战国时期名为“肃慎”,原居在长白山相同的地方。女真族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是女真人,以《鹧鸪》舞最富盛名,金宁文昭唯《鹧鸪》。”这可能是一种模仿鹧鸪鸟的舞找到拟兽舞蹈的原貌,也可以看到鄂伦春曾经

分布图,鄂伦春,分布图


图 1-1 解放后鄂伦春分布图情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由使鄂伦春传统的文化处于被汉化的进程中。有学者这样分使猎民与移民存在族群分层,猎民居于有利的政治地位。居于适应的劣势地位,而移民则具有文化适应的趋势。鄂年 1 月 23 日召开了禁猎动员大会,至此,鄂伦春族彻底告]禁猎源于省台环境的恶化,但是这种环境恶化并非鄂伦春,而是大兴安岭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结果。1958——1988 年的三十年中、大、小兴安岭的开发伦春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有力支另一方面,大开发带来人口的剧增,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森林资源锐减、珍稀物种大量减少乃至濒临灭绝。至此人们开始反思不境以及人类自身造成的巨大危害。以世代狩猎为生的鄂伦限眷恋和对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告别了传统的狩猎业,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美虹;达斡尔族舞蹈服饰文化研究与实践[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3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93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