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云南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社会文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02:13

  本文关键词:云南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社会文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界对于自杀的研究由来已久,自杀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基于不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自杀现象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知的自杀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角度展开,而从人类学和民族学角度展开的探讨则较为鲜见。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展开讨论,试图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分析自杀问题,了解凉山诺苏对于生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 本文的研究对象云南小凉山诺苏属于彝族中人口最多的凉山彝族的一个部分,诺苏是这一支系彝族的自称,他们操彝语北部方言圣乍土语,内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自成一体,保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死及比”可以说是带有诺苏地方特色的一种自杀,他曾经普遍存在于诺苏社会中,当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也时有发生。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首先,笔者将“死及比”与涂尔干的自杀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两者所处背景的不同,死及比与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并不完全吻合,“死及比”是凉山诺苏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因为家庭内或家庭外(或者在家支内外)的人之间因一些可大可小的事情而引起一方的愤怒、羞耻、绝望或被伤害等而用自杀去报复、伤害和劝阻另一方,而另一方根据自身责任的大小而做出赔偿的行为。“死及比”不能单纯地归为某一类型的自杀。其次,笔者将“死及比”得以存在的载体分为场域和惯性两个方面去分析,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以及内在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对诺苏人“死及比”行为的影响。最后,笔者将关注点落在男女两性在“死及比”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从而得出诺苏社会的性别规范强化了两性在“死及比”中的行为实践,在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两性的不平等始终存在,而且女性的行为趋于弱势,在这里弱者的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
【关键词】:小凉山诺苏 死及比 自杀 文化 社会性别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23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8-9
  • 二、相关文献综述9-17
  • (一) 自杀研究9-14
  • (二) 凉山诺苏死及比现象研究14-15
  • (三) 凉山诺苏的生命观与价值观研究15-16
  • (四) 社会性别研究16-17
  • 三、研究思路17-18
  • 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18-19
  • 五、研究方法19-20
  • 六、田野点概况20-23
  • 第一章 小凉山诺苏死及比与自杀的比较分析23-35
  • 一、释义25-27
  • 二、死及比与自杀之比较27-35
  • (一) 死给与利己主义的自杀28-29
  • (二) 死给与利他主义的自杀29-31
  • (三) 死给与失范型的自杀31-32
  • (四) 死给与命中注定的自杀32-35
  • 第二章 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的文化特性35-59
  • 一、影响死及比的场域37-52
  • (一) 村落空间37-40
  • (二) 家庭40-42
  • (三) 家支42-49
  • (四) 习惯法49-51
  • (五) 国家的权力51-52
  • 二、影响死及比的惯习52-59
  • (一) 人们对于死及比的态度53-55
  • (二) 诺苏的生死观55-57
  • (三) 诺苏的道德规范57-59
  • 第三章 死及比中的社会性别关系59-69
  • 一、死及比中的权力博弈59-67
  • (一) 死及比的原因60-64
  • (二) 纠纷调解中的男人和女人64-67
  • 二、社会性别制度对两性行为的影响67-69
  • 结语69-71
  • 附录71-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晓抒;;从殡葬改革看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以S镇为研究个案[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2 汪传宝;青年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归因与对策[J];青年研究;1997年08期

3 沈城;官员自杀现象透视[J];乡镇论坛;2004年16期

4 碧翰烽;;为何自杀官员越来越多?[J];决策;2010年11期

5 石海波;;浅谈我国女研究生自杀的社会原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9期

6 唐晓育;直面大一学生自杀现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6期

7 关峰;农村女性自杀现象扫描[J];乡镇论坛;2004年21期

8 尹鸿伟;;官员自杀现象透视[J];领导文萃;2010年08期

9 王志勇;对现代人自杀现象的社会调查[J];求实;2005年S1期

10 王伟;;不协调压力理论下的大学生自杀机制解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飞;;自杀问题与中国政府的职能[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郑晓江;;从中国传统哲学之生死观透析现代人的自杀问题[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冯珊珊;肖水源;;我国农村自杀问题的研究状况[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4 王晓鹃;;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的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李建军;;自杀,一个都太多——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会芹;;青少年焦虑心理与自杀现象分析[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7 黄丽珊;;大学生对自杀问题的态度的调查与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宏宇;许燕;;自杀的心理学理论发展综述[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纪尚宇;;自杀行为分析及其干预[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石海霞;李坚评;;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毛莉;日本财年安排124亿日元用于防控轻生现象[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王玉娟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青少年自杀问题因素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冯启良;农村自杀现象探视[N];赤峰日报;2005年

4 大冶市人民检察院 刘家云;农村自杀现象堪忧[N];黄石日报;2006年

5 郑晓江;“生活”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谭娜;灾区自杀现象:需要心理解药[N];北京科技报;2008年

7 罗晓;生命不该脆弱[N];中国工商报;2001年

8 本版编辑邋白江宏 张国秋 小敏;含苞的花蕾缘何过早凋零?[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尹传红;为什么要这样了结自己?[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杨昆;关注“小太阳”身上的黑点[N];大众卫生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燕舞;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侯艳兴;性别、权力与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长林;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1919-1928)[D];上海大学;2008年

4 李子尧;我国农村青年自杀者精神疾病行为特征和自杀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金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馥蕊;中国农村自杀现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卢学英;云南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社会文化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钟琴;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自杀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纪玉冰;现代中日社会的青少年自杀现象及其社会的、心理的原因的考察[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何楠;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城市自杀问题剖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鲁克霞;民国前期自杀问题研究之探析(1912~1930)[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润泉;香港老人自杀问题及社工介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周龙;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其社会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周小燕;拉祜族和纳西族自杀行为的跨文化心理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吕兵伟;试析春秋时期自杀现象[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社会文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94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