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清嘉庆二十五年至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的政区变迁

发布时间:2017-05-12 14:16

  本文关键词:清嘉庆二十五年至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的政区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中国历史政治地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取向,结合社会史和文化史,对嘉庆以来的四川藏区政区变迁展开专门研究,即以清代中后期以来四川藏区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中心进行考察。试图复原嘉庆二十五年至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过程,并系统分析其变迁的原因、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及政区地名的变更。 本文分上下二篇。上篇试图通过各种史料的记载,复原清代嘉庆二十五年以来四川藏区行政区划从设置到调整再到基本定型的动态过程。四川藏区自清末到建国后短短几十年却经历了政区的设置、优化到定型的变化;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完成从最初的“蛮夷”边地到与“中原”几无差异的腹地的过渡,因此,清末到建国后的政区变迁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今四川藏区辖县32,各县政区设置与调整的时间不一,模式各异,行政区划变更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分三部分来考察。 第一,考察清代中前期政府对四川藏区的经营及清末在川边进行的“改土归流”。清初,清廷对该区采取“以夷制夷”的土司统治之制,几乎没有正式政区建置,康雍乾时期开始在局部地区废土司,行流官之制,先后设茂州直隶州、松潘直隶厅、理番直隶厅、懋功直隶厅等正式行政区划。到清末四川藏区设有3府、1直隶州、3直隶厅、3散州、2散厅,共领县15。第二,论述民国年间对四川藏区政区的设置及调整,重点是甘孜藏区。民国时期延续清末“改土归流”之制,在巩固已有政区建置的同时,亦新设和调整了一批县级行政区划。至建国以前,四川藏区有县26,设治局2。第三,详述建国以来对四川藏区政区的改进及优化,重点是阿坝藏区与木里藏区。建国后对四川藏区进行了相当力度的调整和改革,这是四川藏区完成内地化和定型的重要时期,到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分属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共有县32。 下篇则重点分析清代嘉庆年间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引起四川藏区行政区划变更的因素,特点及对当时、后世的影响和政区地名的变更。四川藏区的政区变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央与地方的统一与斗争及中央政府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实施的边疆政策是影响政区设置的政治原因;边疆经济的开发与土司经济的衰亡是影响行政区设置、政区边界调整的经济原因;地域认同感与汉族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其人文原因;与行政中心距离的远近及自身地理区位是自然环境因素。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四川藏区行政区划变迁表现出地域性、时段性等特点。嘉庆中期以来的四川藏区政区设置与调整促进了川西高原地区政区内地化和近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汉藏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边疆领土的安全,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四川藏区处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历来中央政府对此地的统治都是鞭长莫及,清代中叶以来,中央政府加强统治,设置与内地模式相同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政区设置及调整过程中,诸如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民族因素等都不断地影响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故在行政区划调整上的得与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政区改革的借鉴,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四川藏区的政区内地化过程。
【关键词】:清中期以来 四川藏区 行政区划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9.3;K2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绪论10-19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10-11
  • 二 选题的时空界定11-13
  • 三 前人研究状况及资料介绍13-19
  • 上篇 清中叶以来四川甘孜、阿坝及木里藏区政区变迁历程19-68
  • 第一章 清代中前期对四川藏区的经营及清末"改土归流"的实施20-36
  • 第一节 清代行政区划20-22
  • 一、正式郡县之制21-22
  • 二、边疆地区土司之制22
  • 第二节 嘉庆二十五年四川藏区行政区划格局22-29
  • 一、阿坝藏区政区建置22-27
  • 二、甘孜藏区政区建置27-29
  • 第三节 清末四川藏区政区建置29-36
  • 一、阿坝藏区政区建置29-30
  • 二、甘孜藏区"改土归流"与行政区划的设置30-36
  • 第二章 民国年间四川藏区行政区划建置36-46
  • 第一节 1912年至1928年川西藏区政区变迁37-42
  • 一、阿坝藏区37-38
  • 二、甘孜藏区38-42
  • 第二节 1928年至1949年四川藏区政区变迁42-46
  • 一、阿坝藏区42-44
  • 二、甘孜藏区44-46
  • 第三章 建国以来四川藏区政区的调整、完善和定型46-68
  • 第一节 1950年至1965年川西藏区政区变迁47-55
  • 一、阿坝藏区47-53
  • 二、甘孜藏区53-54
  • 三、木里藏区54-55
  • 第二节 1966年以来的四川藏区政区变迁55-68
  • 一、阿坝藏区55-56
  • 二、甘孜藏区56-68
  • 下篇 四川藏区政区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及政区地名的变更68-95
  • 第四章 四川藏区政区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69-87
  • 第一节 四川藏区政区变迁历程69-71
  • 第二节 四川藏区政区变迁的基本原因71-80
  • 一、政治因素72-74
  • 二、自然地理环境74-76
  • 三、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76-78
  • 四、人文因素78-80
  • 第三节 四川藏区政区变迁的特点80-83
  • 一、政治因素主导行政区的变更80
  • 二、因地制宜的政区调整80-82
  • 三、主动和被动两方式相结合82-83
  • 第四节 政区设置及变迁对四川藏区的影响83-87
  • 一、促进藏区政区内地化和近现代化的进程83-84
  • 二、促进汉藏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84-86
  • 三、巩固了边疆领土安全,维护了祖国统一86-87
  • 第五章 清代以来四川藏区政区地名的变更87-95
  • 第一节 四川藏区政区地名命名方式88-90
  • 第二节 四川藏区政区地名变迁原因90-95
  • 结语95-97
  • 参考文献97-104
  • 后记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贤敏;;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下)[J];中国藏学;1988年04期

2 任新建;论康藏的历史关系[J];中国藏学;2004年04期

3 吴建国;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司徒尚纪;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J];岭南文史;1997年03期

5 麻志杰;地名来源与地理要素[J];中国地名;1998年02期

6 陈一石;赵尔丰与四川藏区的改土归流[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7 徐怀宝;清代金川改土为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8 蒲孝荣;四川各市、县名称的由来[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5期

9 徐铭;清末帝国主义在川边藏区的侵略活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10 石硕;试论康区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保见;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地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天华;西康建省述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晓梅;康区乌拉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顾旭娥;赵尔丰与清末川边新政[D];郑州大学;2005年

4 辛宇玲;西康建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屈洪斌;20世纪甘阿地区交通演替与社会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6 徐建军;试论清代乾隆年间嘉绒藏族地区改土为屯政策[D];四川大学;2006年

7 刘祥秀;1903—1949年国家边疆开发政策下的康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俊波;汉藏边缘的尔苏藏族[D];四川大学;2007年

9 骆俊波;清代打箭炉城镇的兴起与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清嘉庆二十五年至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的政区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60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