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阿诗玛”与撒尼文化—石林小圭山村山鹰文艺队文化再现的视觉人类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5 21:21

  本文关键词:“阿诗玛”与撒尼文化—石林小圭山村山鹰文艺队文化再现的视觉人类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言及彝族撒尼文化,首先跃入人们视野的就是“阿诗玛”,一个美丽大方、能歌善舞和着装漂亮的年轻姑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个唯一的女性形象被建构成为石林撒尼人的代表,撒尼女性形象的重要标签,成为人们认识撒尼文化的视窗。然而,这一形象与现实中的撒尼人表达出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与生活和劳动生产中多面的撒尼妇女相遇时,“阿诗玛”的“问题”也随之显现。本研究基于视觉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质疑以“阿诗玛”为代表而被建构起来的撒尼文化,同时比较和分析“阿诗玛”与由撒尼人所表达和再现的撒尼文化。最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生态格局和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笔者的看法或观点。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田野调研,对小圭山村山鹰文艺队的静态和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描述了山鹰文艺队成立的渊源、组织结构、发展以及表演过程,尝试寻找和分析由山鹰文艺队在文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多样性的撒尼文化及女性形象;第二部分是通过对文本中“阿诗玛”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进行研究,分析比较“阿诗玛”形象与撒尼女性形象之间的差距,进而剖析“阿诗玛”与撒尼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从视觉人类学中文化传承者表达与被表达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理论观点,来剖析“阿诗玛”形象的多重建构过程;强调并尊重文化持有者作为主位的表达,凸显“在场”的研究,分析撒尼人是如何还原其文化多元的生态格局,探讨撒尼妇女如何通过再现女性形象,以彰显撒尼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本研究拟揭示,在当代主流话语中,这种带着“女人”面具的单一的少数民族文化建构并不少见。这类“文化”导致人们对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和历史产生误读。论文试图反思: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外来者还是笔者自己,都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文化持有者主位的表达,尝试从局内人的视角,尊重并学习由文化的持有者表达和创造的关于本民族的形象与文化。只有建立在这种反思之上,才能领会到那些符合历史的,仍然在变迁和融合着,但却不失其主体性的多元民族文化内涵;才能消除各类精英人群对民族文化建构的“霸权”或单一性地陈述、表达或再现,还艺术和文化以生命力,以真正的民族精髓。
【关键词】:阿诗玛 文艺队 撒尼人 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27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8-10
  • 二、文献回顾10-24
  • (一) 视觉人类学理论框架10-15
  • (二)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15-19
  • (三) 相关的人类学理论研究19-23
  • (四) 关于撒尼女性形象和“阿诗玛”形象的研究23-24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24-27
  • (一) 研究内容24-25
  • (二) 研究方法25-27
  • 第一章 小圭山村的现状及文艺队概况27-45
  • 一、石林彝族自治县海邑镇小圭山村现状27-31
  • (一) 地理环境28-29
  • (二) 人口与民族29
  • (三) 经济与生产29-30
  • (四) 节庆活动30-31
  • 二、小圭山村文艺队概况31-45
  • (一) 文艺队的渊源32-34
  • (二) 文艺队的组织结构——以山鹰文艺队为例34-38
  • (三) 文艺队与乡村内、外的关系38-45
  • 第二章 表演与现实之间:此“阿诗玛”非彼“阿诗玛”45-70
  • 一、舞台之下的“阿诗玛”45-50
  • (一) 一个干旱而忙碌夏季46-49
  • (二) 一些日常的交往49-50
  • 二、表演之外:模仿与创造50-54
  • (一) 编排节目50-51
  • (二) 化妆与打扮51-54
  • 三、表演与舞蹈、仪式和场域54-62
  • (一) 自娱自乐表演54-56
  • (二) 仪式性表演56-60
  • (三) 官方组织的表演60-62
  • 四、表演之后的视觉再现62-67
  • (一) 摄影62-64
  • (二) 影像媒介与文化传播64-67
  • 五、笔者的困惑与发现67-70
  • (一) 谁真谁假?67-68
  • (二) 能否一概而论?68-70
  • 第三章 误读的历史:“阿诗玛”的建构70-86
  • 一、文本(TEXT)中的“阿诗玛”:基于四个层面透视70-80
  • (一) 传统民间故事的“阿诗玛”70-73
  • (二) 文学中的“阿诗玛”73-74
  • (三) 影像中的“阿诗玛”74-77
  • (四) 旅游语境中“阿诗玛”77-80
  • 二、“阿诗玛”与撒尼文化的关系80-86
  • (一) 比较分析80-82
  • (二) 追溯“阿诗玛”的文本形象的建构过程82-86
  • 第四章 反思与结论86-92
  • 一、“阿诗玛”的形象86-87
  • 二、撒尼人对“阿诗玛”形象的认同87-89
  • 三、撒尼人对撒尼文化的还原89-90
  • 四、反思90-92
  • 附录 田野照片92-94
  • 参考文献94-97
  • 一、文献专著94-95
  • 二、学术论文期刊95-96
  • 三、网络资源96-97
  • 致谢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旭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谁在说”和“怎么说”[J];当代电影;2010年09期

4 袁美华;;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J];滇池;2004年03期

5 杜彬;杜玲;;民族影像与跨文化传播之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J];电影文学;2008年07期

7 邓启耀;视觉表达与图像叙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胡鸿保;杨玉珍;;文字VS图像—兼谈视觉人类学的边缘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邓启耀;;视觉人类学的理论视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单晓红,曾真;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电视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阿诗玛”与撒尼文化—石林小圭山村山鹰文艺队文化再现的视觉人类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68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d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