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聚落与家屋——桂东北苗族山村聚落形态与社会结群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4-04-18 03:19
  西南山地民族因家屋形式与社会结群方式的特殊性,聚落形态需从聚落与家屋两个层面共同考察。本文以一个桂东北苗族山村为例,梳理了18世纪至今家屋规模及其组团方式的变迁,以国家政策变更划分了聚落演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国、1950—1970年代和1980年代至今。在这三个时期内,由于土地制度、基层社会管理和仪式规范的差异,聚落形态和社会结群方式经历了从大家屋的家门聚落、庙宇祭祀到小家屋的姓氏杂处、宗谱编纂的变化。这一案例研究一方面回应了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以家屋为控产机构的论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仪式变迁在社会结群功能中的灵活性。国家治理方式对于物质空间(土地、建筑等)与非物质文化(祭祀、编谱等)的影响力明显不同,因此以聚落考古学的整合视角来综合考察两者,成为重建社会历史的有效手段。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图120世纪前大屯聚落发展变迁示意图(赵晓梅、杜建军绘图)

图120世纪前大屯聚落发展变迁示意图(赵晓梅、杜建军绘图)

何、黄之后,大屯又有蒋、蒙、杨、石等几个姓氏迁入,他们都号称自己的祖先最先定居大屯,并列举出本姓的口头传说。在多次踏访后,几乎每个姓氏都能翻出一两本20世纪上半叶誊写的家谱。根据家谱代际推算,蒋姓是最早定居下来的姓氏,(22)之后是蒙氏,杨姓和石姓又晚一些(图1)。这样的迁居顺....


图21962年火灾前井水头屋场的居住人口(作者自绘,图中年龄在2020年计算)

图21962年火灾前井水头屋场的居住人口(作者自绘,图中年龄在2020年计算)

井水头屋场是蒋姓的第二个屋场,由七世祖ZX(生于1811年)建造。在1962年被火烧毁之前,ZX一支已发展至第十二代,家屋居住人口超过40人(图2)。根据从井水头分出的ZF(1946年生)回忆,当时家屋面阔六七间,两侧均有横屋(图3)。家屋入口在山面,最前面是通面阔的门楼,其....


图31962年火灾前大屯蒋姓井水头家屋二层平面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31962年火灾前大屯蒋姓井水头家屋二层平面示意图(作者自绘)

此外,大屯存在小姓依附于大姓的关系,突出体现于“相似”的姓氏之间,如穆姓依附于蒙姓、阳姓依附于杨姓。小姓将原本的姓氏改做大姓,在身份证件看不出两者的差异,小姓因此成为大姓的一个家门,关于自己姓氏的历史仅存于几位老人的记忆之中。即使排除依附关系,同一姓氏的几个家门定居大屯的时间不同....


图41940年代大屯各姓氏屋场分布示意图(赵晓梅、杜建军绘图)

图41940年代大屯各姓氏屋场分布示意图(赵晓梅、杜建军绘图)

1947年TS出生在田峒老屋内,他是父母最小的孩子,前面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TS的父亲是蓝家赘婿,母亲XJ有一个哥哥CX,CX与妻子育有三子三女,CX、XJ兄妹俩共同继承蓝姓香火(图5),平分田峒屋场五间房。TS出生次年,父母在老屋旁的菜园建起现在的屋子,共三间(图6)。大....



本文编号:3957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957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