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传统美德格言_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_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6-06-01 12:09

  本文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 “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 “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 “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知报”就是知恩必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训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说的就是人要感恩、要知恩图报的道理。我们的祖先在推崇感恩的同时,也十分谴责忘恩负义之徒,比如他们说,“人而负恩,不如禽鸟”,“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感恩是做人的一种起码道德,也是对道德的褒扬和肯定。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心。其实,即便是动物,羔羊尚跪乳、乌鸦还反哺,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组织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成长之恩,我们怎能忘恩、怎能不感恩呢?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我们大学生更要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

  4.精忠报国: “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报国即为报效祖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应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工作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使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困惑。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家仍是本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只要国家仍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也一直未改变,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祖国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个人创造的业绩和成果需要得到祖国的评价和认可。


  本文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2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52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