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南疆民族一体化_社区民族工作服务内容_高校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现状、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6-07-18 13:07

  本文关键词:民族互嵌型社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  ]

□ 和昕 曾冠皓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将构建相互嵌入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社区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的,他将社区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三类。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社区是各民族交往的基本场域。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调控民族关系基本理念的转变,微观的社区民族关系建设将成为推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着力点。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特别是民族类高校,其生源中多元的民族成分也使得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因此,研究高校,特别是民族类高校调控民族关系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探索其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对推动“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也大有裨益。

  民族类院校是典型的民族互嵌型社区

  我国现有的民族类院校大多设立在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或民族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地方民族院校,大多位于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民族地区。其性质大多为省属高校或省部共建高校。

  从招生来源上看,首先,地方民族院校由于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在高考招生政策中往往向本省、自治区的世居少数民族倾斜,这不仅是由地方民族院校的办校宗旨决定的,也与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息息相关。其次,民族类院校作为我国现行高校类别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知名度仍有待加强。按照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数据,我国的民族类院校除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层次为中国高水平大学外,其余的民族类院校均为区域高水平大学和区域知名大学。这就决定了地方民族院校和部分中央部属民族院校的招生范围,仍是以所在省、市、自治区的生源为主。第三,我国的民族类院校其前身大多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学校,这些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落实了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平等权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调整为一般高等院校后,往往立足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范围上向本省或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予以倾斜。如云南民族大学设置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分别有纳西语、彝语、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德宏傣语、西双版纳傣语等方向,而这些专业只招收通过相应少数民族语言口语测试的本民族考生。这种民族类高等院校特殊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范围,既保证了民族院校学生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也培养了一大批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人才。同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招生专项计划的要求,部分专业也会定向招收省内部分地州的学生。通常来说,就是招收特定地州的少数民族学生。

  从学校环境来看,高校学生宿舍往往是按照年级、学院以及班级进行分配,在民族类高校这种民族成分多样化的环境内,同一宿舍、同一楼层的同学往往都有诸多的民族成分,在朝夕相处中形成了良好的同窗情谊。民族关系是带有民族性的社会交往,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民族类高校中民族关系在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下也呈现出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情况了。

  同时,民族类高校中的民族文化社团也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创造了客观条件。云南民族大学有诸如回族文化传习会、佤族文化交流学习协会、藏族文化研习会等十余家民族文化社团,社团中除了本民族的学生,还有许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其他民族同胞。这些社团在本民族传统节日时会举行盛大的欢庆仪式,日常生活中也会定期组织一些譬如民族传统舞蹈教学、民族语言教学、民族文化风情展等活动,增加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的渠道、方式和方法,为各民族真正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现实基础。

  经验与启示

  首先,要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类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各级民族类高校和部分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通识课作为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树立“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方式方法是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构建民族团结意识的基础,是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依据。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要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模式,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时效性、实效性与针对性。

  其次要培育高校民族文化类社团建设。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加强高校民族文化类社团建设,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同时,培育民族文化类社团建设也可以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在东中部高校培育和加强民族文化类社团建设。由于招生范围的局限,大部分东中部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成分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民族团结教育也会流于形式。

  第三,加强高校网络社区文化建设。自我国进入网络社会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族际认知和态度可能更能反映其真实的情况。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其仍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网络中信息的产生、传播都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网络中的民族问题也往往会影响甚至产生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加强高校网络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利用网络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充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质,加强对网络青年领袖和网络平台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将高校网络社区的工作纳入高校团学工作中并将其常态化。

  民族互嵌型社区不应只是空间上简单的多民族散居,更高层次的互嵌还应包括精神上的各民族互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民族互嵌的深层次内涵,应是各民族在精神层面的互嵌。民族散居或多民族社区仅仅只是民族互嵌型社区的表现形式的一种,而不是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目的。或者说,空间上的交错散居是目的而非手段,只有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精神上的互嵌,实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有可能做到“美美与共”,才能使各民族精神相通、文化相美、思想相合的基础上实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只有真正实现了各民族充分的交往交流,真正实现了“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系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网络民族关系与网络民族问题研究——以昆明呈贡大学城为例”(2015YJCXY006)阶段性成果)。】

(编辑:司静

[字号:]



  • 前一则: 学者在京研讨俄罗斯民族问题
  • 后一则: 学术与政治的交集:简析“新清史”学者的意识形态倾向(上)

  •   本文关键词:民族互嵌型社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2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72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