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宝鸡市森林活立木碳储量、碳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16:59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碳循环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森林系统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要对森林碳循进行系统的研究,就要全面细致的对森林碳库和碳储量的大小进行研究,故研究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宝鸡市各县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卫星遥感方法、统计方法,通过对森林植被提取,利用遥感光谱信息和地学因子来构建森林生物量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量与碳储量和碳密度之间的关系估算了森林碳储量以及碳密度,同时分析了宝鸡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树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以及碳密度储量和分布特征。取得以下成果:(1)宝鸡市森林生物量总量为84019179.2吨,占陕西省的17.09%,占全国的0.53%。其中乔木林、疏木林和灌木林分别为81848835.1吨、156411.8吨和2013932.3吨,乔木林生物量最大,占到宝鸡市的97.42%;各县区森林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从415112.2吨~29677972.09 吨。(2)宝鸡市碳储量总量为42009589.65吨,占陕西省平均碳储量的17.48%,占全国的0.63%。各区县相差悬殊,其中碳储量最大的为凤县(14838986.05吨),太白县、陇县、陈仓区次之(分别为7730393.75吨、6861882.62吨、5472537.68吨),扶风县、金台区等平原区县最小(分别为207556.13吨和190950.24吨),其它区县(千阳县、麟游县、眉县、渭滨区、岐山县、凤翔县)因总面积较小或山区面积较少而介于1021156.10吨-1688465.27吨之间。(3)宝鸡市平均森林碳密度为38.32 t/hm2,占陕西省平均碳密度的68.91%(55.61 t/hm2),低于全国平均值(42.82 t/hm2)。其中太白县碳密度最大(51t/hm2),其次为凤县、陇县、千阳(40-51t/hm2),陈仓区平均碳密度最低(31t/hm2)。由于宝鸡市各区域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布不均,且低于陕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宝鸡碳储量能力空间和潜力较大,可通过强化退耕还林、加强森林生态保护、扩大造林工程、科学抚育和管理等措施提高宝鸡市森林碳汇能力,增加森林碳汇潜力,使宝鸡市森林资源在区域生态建设和陕西省乃至全国碳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碳储量


图1研究技术路线逡逑

地位,秦岭,渭河平原,鄂尔多斯


2.1研究地区概况逡逑2.1邋?]地理位置逡逑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西部(见图2),地处东经106°18^]08°03%北纬逡逑33°35'?35°06之间,,东西跨度156.6km,南北跨度160.6km,与陕、甘、宁、川四省(区)逡逑相接壤,东边为咸阳,南与汉中连接,西北为天水和平凉,管辖3区9县,总面积1.82逡逑万km2,常住人口邋373.67万人。逡逑毫逦(逡逑市邋f逦?逡逑1逦C\逦。^逡逑|逦嫌邋^逡逑置逦厂逦_逡逑图逡逑t邋??、t邋:逡逑图2宝鸡市地位置图逡逑2.1.2地形地貌逡逑宝鸡坐落于秦岭纬向与其他想构造体系所组成的复合交接部位,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逡逑造和差异较大的地貌。宝鸡市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拥有占总面积的56%逡逑的山地,占总面积26.5%的丘陵,占总面积17.5%的川塬。其地质构造主要可区划为北逡逑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中部渭河断陷带和南部秦岭褶皱带。宝鸡市地处鄂尔多斯台向逡逑斜和秦岭褶皱系之间的渭河断陷盆地,构成了渭河平原与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塬和巍峨逡逑险峻的秦岭及平坦肥沃的渭河平原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华;居为民;王登杰;王希群;王昕;;2004—2013年山东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J];生态学报;2018年05期

2 张士亮;张艳春;;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及方法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7年10期

3 刘淑琴;夏朝宗;冯薇;张克斌;马莉;刘建康;;西藏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10期

4 郝丽;徐娟娟;翟园;李瑜;;近30 a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7年05期

5 吴萍萍;董宁宁;;山西主要天然林资源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动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年05期

6 刘建泉;李进军;邸华;;祁连山森林植被净生产量、碳储量和碳汇功能估算[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7 翟雅倩;周旗;张

本文编号:2682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82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4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