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07:1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血吸虫疫区的抑螺防病林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的抑螺防病林仍存在空间结构不完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平衡的现象。本文以湖北省典型血吸虫疫区石首市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吸虫唯一中间寄主钉螺孳生的环境特征,借助遥感数据提取与钉螺孳生有关的地理环境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石首市钉螺孳生区的风险等级。根据多源遥感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得到钉螺孳生风险等级、宜林地分布和现有抑螺防病林更新区分布,确定了抑螺防病林空间布局优化区。并设定不同区域的抑螺防病林结构配置模式,以各配置模式的面积为约束条件,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对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的空间布局和结构配置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空间结构优化方案,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血吸虫疫区的抑螺防病林综合效益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首市钉螺孳生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线、沟渠、塘堰,以及长江改道后形成的大面积滩涂,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4%。该区域人为活动较少,农田分布较少,是钉螺大量繁殖的地区,在抑螺防病林优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钉螺孳生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垸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77%。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农田,人口密度较小但人为活动大,也是导致人群感染血吸虫病的重点区域。钉螺孳生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型湖泊、长江等永久水体周围以及城镇用地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49%。该区域人口密度高,农田面积较少,人为干扰强,生态环境较差。2.石首市抑螺防病林总面积为320.9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84%,其龄级结构以中幼林为主,面积为258.30 km~2,占抑螺防病林总面积的80.47%,表明近年来石首市抑螺防病林工程建设速度加快。成熟林和过熟林面积分别为37.60km~2和7.52 km~2,两者总计占抑螺防病林总面积的14.05%,是现有抑螺防病林的更新区。根据可用地的立地条件和抑螺防病林树种选择与结构配置的要求,石首市宜林地面积为28.23 km~2,是未来几年开展抑螺防病林建设的重点区域。将现有抑螺防病林更新区和宜林区进行叠加,得到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优化区,其总面积为45.125 km~2。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空间布局优化后,森林覆盖率将增加到24.85%。3.根据不同等级钉螺孳生风险区立地条件以及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的配置特点与发展趋势,设定6种抑螺防病林结构配置模式。各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表明,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不同结构配置模式之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差异较大,生态效益差异最小;6种结构配置模式的综合效益大小顺序为:稀植纯林模式密植纯林模式稀植宽窄行林菜间作模式密植宽窄行林菜间作模式稀植宽窄行林农间作模式密植宽窄行林农间作模式。其中密植纯林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大,为3183.45元·a-1·hm-2;稀植宽窄行林菜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大,达到67608.15元·a-1·hm-2;稀植纯林模式的社会效益最大,达到126864.75元·a-1·hm-2。4.多目标线性规划预测表明,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优化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佳的空间布局是:高风险区的稀植纯林模式、中风险区的密植宽窄行林农间作模式、低风险区的密植宽窄行林菜间作模式。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结构配置优化后,稀植纯林模式的种植面积为3875.2 hm~2,约占整个优化区面积的52.83%,密植宽窄行林农间作种植面积为1757.01hm~2,占整个优化区面积的23.95%;密植宽窄行林菜间作种植面积为1703.63 hm~2,占整个优化区面积的23.22%。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27.29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抑螺


研究技术路线图

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地理区位Fig.2-1Geographyregion

等级分布,现状,钉螺,石首市


3.1 石首市钉螺孳生地风险等级评价3.1.1 钉螺孳生用地类型适宜性在石首市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 3-1)及湿地类型分布(图 3-2)提取与叠加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螺情调查资料,将石首市划分为钉螺孳生适宜区、钉螺孳生较适宜区和钉螺孳生不适宜区,其中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沟渠、洪泛平原湿地、库塘等湿地基质更容易孳生钉螺,为钉螺孳生适宜区;水田、水产养殖场由于从附近运河、沟渠引水而存在一定的钉螺孳生风险, 为钉螺孳生较适宜区;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和其他非湿地区域很少有钉螺孳生,为钉螺孳生不适宜区。从而得到石首市用地类型适宜性等级分布(图 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帅;谯四红;荣新军;樊孝萍;徐永钢;张延芹;田元玲;管斌成;;江汉平原洲滩地林业血防工程抑螺综合效益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年12期

2 樊文锋;李鸿洲;温奇;高小明;;高分二号卫星影像正射纠正精度分析[J];测绘通报;2016年09期

3 徐润尧;曹剑;胡本骄;李以义;任光辉;;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君山段江滩钉螺监测结果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6年03期

4 左引萍;朱道建;杜广林;唐恺;马玉才;张正球;陈韶洲;王福彪;汤洪萍;张进;孙乐平;;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Ⅲ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评估[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年04期

5 胡兴宜;;湖北林业血防建设与展望[J];湖北林业科技;2016年02期

6 曹泉;余林;罗坤水;舒昌江;;上饶市鄱阳县林业血防工程效益评价[J];江西科学;2016年02期

7 费世民;孙启祥;周金星;蒋俊明;;林业血防工程提质增效问题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6年02期

8 曹萌;孙启祥;郭志华;;林业血防工程监测预警GIS平台的建立——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年01期

9 施媛媛;李仁东;徐兴建;邱娟;刘可群;常变蓉;易凤佳;;1980年来湖北省钉螺分布区域及其数量的消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10 薛靖波;张利娟;王强;卢延鑫;李石柱;;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日本血吸虫病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定华;城市近郊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2 蒋俊明;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李强;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龚固堂;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唐万鹏;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胡淑萍;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张志杰;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分析及重点钉螺孳生地的探测[D];复旦大学;2008年

9 王春玲;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中植被结构调整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王海龙;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定向调控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雅卿;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朱静;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重峰;滇川亚种钉螺在湖北省湖沼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何明祯;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及灭螺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源培;东洞庭湖区水位和气候因素对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的影响及其孳生地探测[D];复旦大学;2011年

6 岳新建;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优化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吴月英;山丘地区密达利灭螺效果及毒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朱晓勤;基于GIS的秦岭山地植被分布与环境梯度关系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9 黄玲玲;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张薇;血吸虫尾蚴电子杀灭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51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751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a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