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22:28
   黄土高原自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已建设了大量的人工刺槐林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土高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然而,随着刺槐林龄的增加,林地生态系统的内部环境及土壤性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植物系统养分分配格局。因此,研究刺槐林地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探讨刺槐叶片-根-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对掌握碳氮磷养分循环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呈逐年降低趋势,而土壤饱和导水率呈逐年增大趋势,土壤含水量与饱和导水率变化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加剧。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刺槐林地0-200 cm土壤含水量均值呈逐渐减少趋势,同一月份,各林龄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的变化趋势为:10年与15年均无显著性差异,25年与40年相差不大,40年较10年分别降低了16.70%、34.01%、22.70%、25.39%;0-200 cm土壤含水量在3、5、8、10月呈逐渐下降趋势;0-50 cm土壤饱和导水率均值随年限增长逐渐增大,40年较10年增长了59.56%,并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2、刺槐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随着刺槐林地年限的增长,土壤中养分含量都呈增加趋势,有机C、全N、速效P和速效N含量均为先减小后增大,全P和全K逐渐增大。与10年林地有机C、全N、全P、全K相比,40年林地依次增长了26.95%、30.56%、5.56%、23.02%。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即表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偏低。3、随生长年限延长刺槐林地土壤C:N、C:P和N:P比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C:P、N:P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该地区土壤化学计量比值总体上较小。土壤C:N、C:P和N:P比均为随年限增长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表明随着刺槐生长,土壤C、N积累速率先增快后减慢,土壤固P潜力先减小后增大。C:N比大于C:P比大于N:P比,可以看出随刺槐年限的增加,C素的积累速率大于N、P。4、不同生长年限刺槐叶片中C、N、P及化学计量比有显著差异,而根系中C、N、P及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叶片有机C含量随刺槐年限增长而减小,全N和全P含量随刺槐年限增长先减小后增加,40年叶片养分较10年降低了12.22%、20.42%、30.77%。随着年限的增长,刺槐固C能力逐渐减弱,N、P元素的积累速率随刺槐生长先减小后增大。叶片C:N比随年限呈波动变化,叶片C:P比随年限增长先增加后减少,刺槐叶片N:P比随年限增加逐渐增大,40年叶片各计量比较10年分别增加了13.46%、9.28%、14.02%。刺槐生长速率随年限增加而降低,且该地区主要受P限制。4个年限刺槐在0-200 cm土层根系有机C、全N、全P、C:N比及C:P比值随年限增长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根系N:P比均值随年限增加而增大。5、不同生长年限刺槐C、N、P在叶片-根系-土壤中的分配比变化明显,土壤与叶片化学计量比均无明显的相关性,根系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和叶片均有一定的关系。植物器官和土壤,C、N、P在根与表层土壤的分配规律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刺槐的生长,土壤养分也在不断改良;对于叶片和根系,C素的分配相对稳定,N、P分配比先减小后增加,表明先向根系富集后向叶富集。土壤与叶片化学计量比均无明显相关性,根系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和叶片都有一定的联系,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根部密切相关,且根系与叶内部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处于动态平衡。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92.27
【部分图文】:

刺槐叶,含量比较,有机碳,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 4.93 16.44 16.46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养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由表6-1、图6-1可以看出4个年限刺槐叶片有机碳含量均值范围为380.69-433.71 mg g-1,分别为 433.71、402.90、391.37、380.69 mg g-1,均值为 402.17 mg g-1,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镇华;刺槐[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1期

2 徐秀琴;杨敏生;;刺槐资源的利用现状[J];河北林业科技;2006年S1期

3 白明虎;;刺槐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1年05期

4 毛慧;;浅议国内刺槐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5 杜振宇;张树岩;;刺槐抗逆性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6 张树彬;胡振宇;聂新宇;杨海军;;刺槐在锦州市造林中的应用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2013年08期

7 Н.А.лохмотов;张廷桢;;乌克兰草原刺槐林的枯死和复壮意见[J];陕西林业科技;1976年06期

8 一杰;;谈谈生产单一刺槐蜜的问题[J];中国养蜂;1976年01期

9 赵世恒;龙新成;张庆连;;六省市刺槐考察报告[J];河南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10 夏祥云;;关于我省刺槐林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林业;198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泰君;陕西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碳固持特征与影响因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莉莉;黄土丘陵区油松和刺槐人工林地下生产力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3 史振华;晋西黄土区刺槐生长与降水量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郑元;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曹帮华;刺槐抗旱抗盐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袁存权;刺槐有性生殖过程及交配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8 周靖靖;刺槐林叶面积指数特征及其遥感影像反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杨芳绒;河南洛宁浅山区刺槐能源林生物量与热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张国君;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栽培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嫒;刺槐在呼和浩特市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雅丽;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刺槐种群动态分析[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李芳菲;刺槐人工林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培峰;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跃;黄河三角洲混交林生长规律和土壤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顺祥;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健康评价经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史元春;兰州北山刺槐主要功能性状的坡向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红霞;黄土高原刺槐植物功能性状变化与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意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徐海燕;安塞县刺槐林分结构与叶性状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姜丽娜;多花刺槐有性生殖生物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5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35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