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福建引种地与其他地区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特征比较

发布时间:2023-10-27 19:26
  翅荚木原产于广西,近年来福建闽西北林区开始引种。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引种地、广西原产地及其他引种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并对昆虫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了福建引种地昆虫群落与原产地、其他引种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的差异;调查翅荚木林下植被,初步分析翅荚木昆虫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福建引种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结构:从闽西(龙岩市)翅荚木引种地看,林冠层主要为鞘翅目Coleoptera,林下层主要为直翅目Orthoptera;林冠层优势类群主要为象甲科Curculionidae、丝角蝗科Oedipod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林下层主要为丝角蝗科Oedipodidae、蚊科Culicidae和蚁科Formicidae。从闽北(顺昌县)翅荚木引种地看,林冠层主要为同翅目Homoptera,林下层主要为直翅目Orthoptera;林冠层优势类群主要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林下层主要为叶蝉科Cicadellidae、螽斯科Tettigoniidae和丝角蝗科Oedipodidae。闽西北翅荚木林分林冠层和林下层均为植食性功能...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翅荚木研究现状
        1.1 翅荚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翅荚木引种现状及其适应性研究
        1.3 翅荚木的光合特性研究
        1.4 翅荚木地理种源遗传变异研究
        1.5 翅荚木种苗繁育及营林技术研究
        1.6 翅荚木的开发利用研究
        1.7 翅荚木的病虫害研究
    2 昆虫群落研究现状
        2.1 昆虫群落的研究意义
        2.2 昆虫群落的主要研究内容
        2.3 昆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3 引种对植物昆虫群落的影响
        3.1 引种对植物昆虫群落影响的机制
        3.2 引种对植物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3.3 引种诱发植物虫害
    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一章 福建引种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昆虫群落的调查及标本鉴定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翅荚木引种地昆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分析
        2.2 福建翅荚木引种地昆虫群落的功能团分布
        2.3 福建翅荚木引种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2.4 福建翅荚木引种地昆虫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分析
        2.5 动态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福建与原产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昆虫群落的调查及标本鉴定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翅荚木原产地林分昆虫群落结构
        2.2 福建引种地与原产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福建与其他引种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昆虫群落的调查及标本鉴定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翅荚木其他引种地林分昆虫群落结构
        2.2 福建引种地与其他引种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翅荚木林分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比较
        2.2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2.3 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1 结论
        1.1 福建引种地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动态变化
        1.2 福建引种地与其他地区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种类组成的比较
        1.3 福建引种地与其他地区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功能团的分布
        1.4 福建引种地与其他地区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1.5 福建引种地与其他地区翅荚木林分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比较
        1.6 翅荚木林分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的关系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57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857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