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武夷山杉木天然林林分结构与种间关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4-01-24 07:59
  本文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林分结构和种间关联的研究,对杉木天然林的林分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和天然林保护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地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麻粟,研究对象为杉木天然林,研究软件包括Arcgis、Matlab、R studio、Excel 等。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的9块样针阔叶树种混交比例有8:2,7:3,6:4,5:5,4:6五种。杉木,毛竹,马尾松为优势树种。林分中乔木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且随阔叶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变大。武夷山杉木天然林中,乔木的胸径较大,平均胸径达到中径木水平,杉木的平均胸径达到大径木或特大径木水平,但分布较为松散。林分的直径分布呈典型倒“J”型或倒“J”型与单峰山状或双峰山状的组合形式。除4号样地,各样地的q值分布于1.2-1.7的范围内。Weibull三参数模型对林分直径结构的拟合精度最好。与竹类混交的样地中,林层分布不均匀。(2)该林分的相邻木株树以6株,7株的概率最大。林分的混交情况较强,分布聚集,但聚集程度不明显,垂直分层良好,但开敞度低,杉木的竞争力强于林分整体的竞争能力。样地中马尾松的竞争能力,混交程度最好。本次调查中的...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结构的研究进展
            1.2.1.1 非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2.1.2 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2.2 枯立木研究进展
        1.2.3 森林更新研究进展
        1.2.4 种间关联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3.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3.2 研究区杉木天然林
        1.3.3 研究区人为干扰历史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标准地设置与外业调查
        2.3.2 数据分析方法
            2.3.2.1 林分非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2.3.2.2 林分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2.3.2.3 空间分布格局对幼苗和枯立木的影响
            2.3.2.4 种间关联性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非空间结构分析
        3.1.1 多样性测度
        3.1.2 重要值
        3.1.3 树种组成
        3.1.4 直径结构
        3.1.5 函数拟合
        3.1.6 q值
        3.1.7 垂直结构
    3.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2.1 空间结构单元的确定
        3.2.2 空间结构参数
            3.2.2.1 角尺度
            3.2.2.2 聚集指数
            3.2.2.3 大小比数
            3.2.2.4 竞争指数
            3.2.2.5 混交度
            3.2.2.6 开敞度
            3.2.2.7 林层数
        3.2.3 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3.2.4 枯立木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3.2.4.1 枯立木数量特征与直径结构
            3.2.4.2 枯立木空间分布格局
        3.2.5 森林更新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3.2.5.1 森林更新等级
            3.2.5.2 森林更新空间分布格局
        3.2.6 空间分布和株树对森林更新及枯损的影响
    3.3 种间关联性分析
        3.3.1 总体关联性检验
        3.3.2 种对关联性分析
        3.3.3 联结测度
            3.3.3.1 共同出现率(PC)
            3.3.3.2 联结系数(AC)
            3.3.3.3 点相关系数(Φ)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1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B 2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C 3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D 4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E 5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F 6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G 7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H 8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附录I 9号样地种间关系矩阵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83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883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