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耐寒性及其适应机制

发布时间:2024-03-24 09:47
  光肩星天牛(Ano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槭属、柳属、榆属、杨属的健康树木。以幼虫钻蛀树木的干部危害并在树干部越冬,严重影响人工林、城市森林、农田防护林、园林树木的生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冬季低温通常对越冬昆虫的存活、生长发育、繁殖扩散等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第二年昆虫种群的分布、数量以及爆发密度,而耐寒能力已成为昆虫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先决条件。目前,光肩星天牛已由西北地区逐渐扩散至东北地区,而有关其越冬幼虫耐寒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不同种群、不同越冬时期和不同寄主树种幼虫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耐寒能力测定指标、体内生理生化物质、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耐寒性的影响因素、耐寒类型及其耐寒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新疆伊犁、内蒙乌拉特前旗、宁夏盐池、山东德州和北京大兴五个种群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及耐寒相关的物质含量差异性。不同种群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存在明显的差异,乌拉特前旗种群幼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北京种群的最高;不同种群幼虫的含水量、脂肪含量、糖原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过冷却点与糖原...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2越冬幼虫鲜重(A)、水分含量(B)、脂肪含量(C)、虫体糖原含量(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E)的变化??Figure?3-2?Changes?in?the?average?fresh?mass?(A),?percentage?water?content?(B),?lipid?content?(C),??

图3-2越冬幼虫鲜重(A)、水分含量(B)、脂肪含量(C)、虫体糖原含量(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E)的变化??Figure?3-2?Changes?in?the?average?fresh?mass?(A),?percentage?water?content?(B),?lipid?content?(C),??

3.2.4血淋巴液中低分子糖醇的种类及含量的动态变化??光肩星天牛幼虫血淋巴液中检测到的低分子糖醇主要有4种:丨|?汕、葡萄糖、??海藻糖和甘露糖(图3-3)。越冬期间,幼虫血淋巴液中低分子糖醇物质的总含M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F=126.821,df=4,14,P<0.00....


图3-5低温条件下幼虫的结冰率(A)和死亡率(B)??Figure?3-5?Probability?of?freezing?(A)?and?survival?probability?(B)?of?A.?glabripennis?larvae?under??different?low?temperature??

图3-5低温条件下幼虫的结冰率(A)和死亡率(B)??Figure?3-5?Probability?of?freezing?(A)?and?survival?probability?(B)?of?A.?glabripennis?larvae?under??different?low?temperature??

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耐寒性及其适应机制??3.2.8低温条件下幼虫的结冰率和死亡率??低温暴露的幼虫的结冰率和死亡率如图3-5所示。在-10°C6?h和-15°C6?h条件下,??3月份采集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结冰率分别为80.95%和100%。在-10°C18h条件下,??幼虫的存活....


图4-1三种寄主树种上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主要耐寒物质与过冷却点的关系??Figure?4-1?Corre?

图4-1三种寄主树种上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主要耐寒物质与过冷却点的关系??Figure?4-1?Corre?

注:同一列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4.2.5取食不同寄主幼虫体内耐寒物质与过冷却点的关系??三种寄主树种上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主要耐寒物质与过冷却点的关系如图4-??1所示,三种寄主树种上越冬幼虫主要耐寒物质的含量差异是影响过冷却点最主??要的因素。越冬幼虫....


图5-1光肩星天牛幼虫HSP20蛋白序列结构

图5-1光肩星天牛幼虫HSP20蛋白序列结构

于HSP20基因家族。HSP20-3,即AglaHSP19.77,开放阅读框(ORF)大bp,编码了一个由17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编码蛋白质的分子质73kDa,等电点pi为5.89;不稳定系数为55.0,较不稳定;总平均亲水指数1,表明其为亲水性蛋白质。HSP20-4,艮PA....



本文编号:3937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937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1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