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基于植株冠层分层孔隙率的雾滴穿透量预测模型构建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8:32
【摘要】:植株的药液利用率与植株冠层内部的沉积状况作为喷雾质量的衡量指标,一直被广泛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植株的药液利用率主要受药液在植株冠层上的沉积影响。在喷杆喷雾过程中,药液通过植株冠层内部枝叶间的孔隙,从上而下层层穿透,沉积到各层叶片上,所以植株内部药液沉积的前提是药液穿透。植株冠层孔隙率及其分布,决定了雾滴穿透量的多少,而穿透量决定了药液在植株冠层内部及下方枝叶的沉积量,尤其对于高郁闭度冠层的植株,枝叶茂密,孔隙较少,药液不容易穿透,逐层衰减,导致下方植株枝叶很难获得药液,使得整体沉积状况极为不均匀。研究植株冠层内部孔隙的分布、大小以及孔隙与穿透量的关系对研究药液在枝叶上的沉积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花铃期棉花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高郁闭度植株冠层孔隙率与穿透量的关系,通过分层分区域的研究形式,基于高斯过程,构建出各种分层分区形式下的植株冠层孔隙率对穿透量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具体完成内容如下:(1)植株冠层分层分区孔隙率的测量与统计选取四株植株围成矩形区域,将其均匀分为三层,且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利用激光测距原理对其孔隙率进行测量,通过区域划分的方式,得出各层各区域的孔隙率大小及其分布情况。(2)植株冠层各层雾滴穿透量的测量根据测量孔隙率时的植株冠层分层方式,在两层之间放置隔板承接雾滴,测得雾滴通过植株冠层的穿透量。(3)植株冠层各层区域总穿透量的预测将植株冠层各层不同分区的孔隙率作为输入量,区域总穿透量作为输出量,通过高斯过程进行回归拟合,构建并确立各层区域总穿透量的预测模型,各模型预测效果较为准确,上层的相对误差均值为1.31%,中层为1.46%,下层为6.10%。(4)植株冠层各层分区穿透量的预测将各层穿透量进行分区统计,得到两区域和四区域的穿透量分布,同样利用不同的孔隙率分区形式获得孔隙率对分区域穿透量的预测模型,得出两区域的各层预测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值均在10%以内,四区域穿透量各层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均值最大在30%左右。对于区域总穿透量的预测有明显的物理意义,预测效果最好。两区域穿透量的预测效果次之。这是由于雾滴在两区域之间有横向飞行和运输上的相互影响,对预测结果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在四区域穿透量预测时更为明显,说明预测区域的大小会影响其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当选择预测区域过小时,各区穿透量受其他区域的穿透量影响较大,说明区域选择的合理化是预测准确的前提。论文通过测量分层孔隙率在植株群体上的分布规律,并且考虑农艺参数对孔隙率的影响,建立孔隙率分布与雾滴穿透量的关系,构建通过孔隙率预测穿透量的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植株冠层的穿透量,为后续植株内部沉积量的研究以及通过辅助气流等方式改变高郁闭度冠层孔隙率来增加药液在植株内部沉积量提供理论支撑。
【图文】:

分布情况,风幕,雾滴,试验系统


比例随之变高(张慧春等,2017)。孙国祥和祁力钧等均利用 CFD 仿真的建立了三维虚拟喷雾环境喷雾沉积预测模型和果园风送式喷雾机雾滴沉积分别试验了根据风速和喷雾高度预测雾滴沉积分布情况以及在约束条件下的迹和不同层面上的沉积比率(孙国祥等,2012;祁力钧等,2010)。王冰清本身出发,建立三维微观树冠模型,以此来表征树冠复杂的形态结构,对冠流动等特性进行捕捉研究(王冰清,,2016)。丁维龙等在 Dorr 等人的研究orr et al.,2014)提出了一种针对不同倾角的植物叶片与液滴交互行为的模拟计了一种新的液滴弹跳方向计算方法,为植物冠层与大量雾滴交互的沉积量模植物场景与雾场交互的实施绘制提供了技术参考(丁维龙等,2017)。申速摄影系统对雾滴在水稻叶片间的穿透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如图 1-1 所示图如图 1-2 所示,重点对不同风幕风速和喷雾压力下的雾滴穿透效果进行试验风幕风速以及喷雾压力的增大均可提高雾滴的穿透作用(申彬,2017)。

基于植株冠层分层孔隙率的雾滴穿透量预测模型构建与试验研究


喷雾测试现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91;S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苑进;胡敏;Kesheng Wang;刘雪美;侯加林;米庆华;;基于高斯过程建模的物联网数据不确定性度量与预测[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5期

2 刘雪美;苑进;张晓辉;左文龙;;气流辅助式喷雾工况参数对雾滴飘移特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S1期

3 孙国祥;汪小e

本文编号:2668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68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7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