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稻秸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设计及产气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23:56
【摘要】:据统计2012年全国秸秆总产量约为8.9亿吨,可收集的资源总量约为7亿吨,稻秸约占25%,即每年稻秸产量约有2亿多吨。其中大部分被直接焚烧或者被当做薪柴使用,这种处理利用方式不能够高效的利用秸秆,并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将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进行厌氧发酵制沼气是一种既环保又符合自然规律的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但是水稻秸秆木质纤维素含量达到60%以上,并且其中易被微生物降解利用的纤维素被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缠绕包裹,木质素形成的这道屏障严重阻碍微生物胞外酶与纤维素的接触,导致水稻秸秆发酵制沼气出现瓶颈,也降低稻秸在厌氧发酵制沼气过程中的利用率,导致干物质产气率降低。因此,要提高稻秸厌氧产沼气工艺中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除木质素的屏障作用。但木质素的最初裂解需分子氧的存在,未经过好氧处理的木质素几乎不能被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被降解[1],并且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远大于厌氧微生物[2],所以提出稻秸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并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和分析。设计好氧厌氧两相发酵与单相发酵对比试验,将稻秸产沼气工艺分为好氧水解相和厌氧产甲烷相两部分,其中好氧水解相采取供气措施以打破木质素的屏障作用,待好氧水解过程结束后再进入厌氧产甲烷相进行产甲烷发酵,探究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与单相厌氧发酵工艺的差异,并设计在水解过程中添加不同的纤维素降解菌试验,研究微生物强化作用,设计水解阶段采用不同的供气方式试验,探索供气方式对微生物强化作用的影响及其产气情况。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对解除木质素的屏障作用效果较好,其木质素降解率达到4.57%,而传统的单相厌氧发酵工艺木质素几乎不发生降解。木质素降解率提高,其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的纤维素降解率达到了50%以上,比单相发酵高30%。并且其底物的TS降解率也有较大地提高,TS降解率达到62.25%,而单相厌氧发酵TS降解率只有44.35%,比单相厌氧发酵TS降解率提高40.36%。(2)通过将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实验与单相厌氧发酵对比发现,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对改善秸秆的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TS产气率、单位干物质产能量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实验中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的累积产气量达到17000CmL,而单相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只达到了11000 mL。其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也均高于单相厌氧发酵的对照组,其最高的TS、VS产气率分别可达到411.19 mL·g-1、450.97 mL·g-1比单相发酵的对照组提高30%。试验中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组TS产甲烷率达到246.63 mL·g-1,达到了稻秸理论干物质产甲烷量的91.3%,比单相发酵的对照组提高36%。(3)不同菌种产生各种纤维素酶的能力是不同的,而纤维素酶还是一种诱导酶,不同的生长环境会极大的影响各种纤维素酶的产生和降解纤维素的活性,从而影响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通过测定发现木霉和黑曲霉混合菌组总体酶活性较其他单一菌种的处理组高,其水解阶段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规律与其一致。试验中混菌组累积产甲烷量高于其他组,说明木霉和黑曲霉在外界供氧的条件下两种菌没有产生抑制作用。(4)在不同供气方式试验中采用曝气供气方式的处理组总酶活较搅拌供气方式高,其曝气供气组的TS产气量达到438.57 mL·g-1,均高于搅拌组和对照组,说明曝气供气方式更有利于木霉和黑曲霉混合菌的生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克鑫;;看不见的“厌氧工厂”[J];太阳能;1981年04期

2 王芳;陈百文;王飞权;;厌氧温度对白茶加工中GABA富集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年11期

3 周培军;李卓娅;;硫酸盐还原菌在废水厌氧治理中的运用[J];技术与市场;2014年06期

4 罗秋容;;厌氧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功能菌的筛选[J];能源与节能;2013年04期

5 朱静平;孙丽;;甲烷厌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10年02期

6 李明诚;;厌氧胶在农机维修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2006年14期

7 刘则华;冯权;邢新会;;多样条件下污泥的降解特性[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张露露,杨学林,游敏,陈燕;厌氧胶[J];中国胶粘剂;2004年02期

9 李翔宇,陈j,丁斌,邹宜刚;厌氧胶粘剂的构成及其发展应用状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2期

10 王文泉,张福锁;高等植物厌氧适应的生理及分子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颖泰;;厌氧胶发展回顾[A];北京粘接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粘接技术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黄海江;;厌氧胶的发展动态[A];北京粘接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胶粘剂、密封剂应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汉良;沈朗然;袁明永;;302厌氧胶对1Cr13材料腐蚀影响的考察分析[A];2016浙江省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讨会--汽车车辆及部件腐蚀与防护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及交流论文选编[C];2016年

4 赵立群;;厌氧-好氧法处理印染废水[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香尧;;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厌氧产沼及堆肥的再生利用前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6 解庆林;李丽芳;李亚伟;;微氧厌氧生物脱硫技术实验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祝军;张尧;王云;张爱萍;;新型高性能厌氧胶的研制[A];浙江省粘接技术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韩智勇;刘丹;李启彬;;厌氧-准好氧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气规律的研究[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余淦申;郭茂新;张砺彦;陈杭飞;付德龙;宋立志;王炜;董立明;史伟祥;过秀华;;苎麻脱胶废水管道厌氧-好氧治理技术开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祝军;;厌氧胶环保固化体系的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胶业精英论坛暨浙江省粘接技术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闵楠 通讯员 朱忠元;嵩明加快建设生物厌氧发酵罐[N];云南日报;2017年

2 康韧;第十五届世界厌氧大会在京召开[N];中国环境报;2017年

3 杨晓艳邋贾婵;改良间歇式厌氧填埋工艺将投入试用[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记者 邓娴邋见习记者 李婧瑜 通讯员 李淑慧;世界领先厌氧制沼技术落户安阳[N];安阳日报;2008年

5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兵;厌氧海水的间歇性上涌[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桂琪;“厌氧+好氧”处理造纸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记者 幸笑薇 通讯员 傅建舟;厌氧+微曝技术让污水达标排放[N];舟山日报;2016年

8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桂琪;“厌氧+好氧”处理造纸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苗昆;生物解决方案高效处理污水[N];中国环境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贾运华 范颖华 实习生 董自章;供气方式有望进售房合同[N];华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杨;铁强化厌氧水解酸化微生物种间氢传递及其调控[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王维奇;闽江河口湿地甲烷厌氧氧化及其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宜奎;好氧—厌氧产琥珀酸大肠杆菌的构建及全阶段发酵设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周蕾;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肖小兰;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油餐厨废水的效能及其微观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6 熊惠磊;剩余污泥高温厌氧产酸与生物可降解塑料合成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罗敏;闽江河口潮滩湿地铁异化还原及其对有机质厌氧氧化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8 韩智勇;厌氧—准好氧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规律及运行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寇巍;北方小城镇有机垃圾厌氧固态发酵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10 朱超;环境因素对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群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清华;稻秸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设计及产气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贝浩锋;2-溴乙烷磺酸钠对厌氧产酸行为的影响及其脱磺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天宇;污水资源化工艺改进模拟与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4 韩国然;餐厨垃圾厌氧体系酸化失稳监测指标的比较和香豆素荧光探针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范玉辉;包埋固定化铜绿微囊藻—活性炭对厌氧消化液的深度处理[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6 欧阳婷;农村分散式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处理工艺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7 李晓娟;玉米秸秆厌氧消纳沼液工艺参数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8 贾政浩;纤维素乙醇厌氧沼液对小麦生长及土壤改良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丹青;厌氧胶配方体系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6年

10 刘军;一种石英晶片粘接用厌氧胶的制备方法[D];西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0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80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