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辽西地区机械化秸秆深还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20:36
【摘要】:秸秆深埋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项主要措施,能有效改善辽西旱区存在的“气候干旱、耕层浅薄、土壤有机质低”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和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推广项目,在辽西旱区进行了玉米秸秆深埋还田技术研究和示范,确定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配备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关键作业机具,进行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并试验测定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对土壤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本文研究为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和解决辽西旱农区耕地存在的“旱、薄、瘦”问题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确定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技术的机械化作业工艺。秋季玉米收获后采用开沟犁深开沟,用秸秆混肥还田机收集秸秆并和化肥混合均匀后输送到开沟犁开出的沟内,然后利用覆土犁进行覆土起垄,来年(第二年)春季进行覆膜播种。秋季玉米收获后把秸秆顺着垄沟铺放,第三年春季进行免耕施肥播种。(2)通过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实践,对秸秆深埋还田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必须的作业机具,并测定了典型环节的机具作业效果。针对辽西地区机械化秸秆深还40hm2面积进行机具配备,分别对开沟机组、秸秆还田机组、播种机组、收获机组进行适宜规模分析,根据临界规模值得出机具最优配备方案。(3)在辽宁省朝阳市进行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和常规种植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深埋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水分,降低耕层土壤紧实度,减小土壤容重,增加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深还能增产10.61%,秸秆深还纯收入能增加13.14%。经济技术评价为,内部收益率48%,在达到8%基准收益率的基础上净现值47.78万元,投资回收期2.8年,经济效益较好。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政;玉米嫩穗保鲜技术[J];河南农业;2000年06期

2 张振林;嫩玉米保鲜技术[J];农村天地;2000年06期

3 倪春生;嫩玉米穗常温贮鲜法[J];安徽农业;2001年06期

4 ;嫩玉米保鲜新法[J];吉林农业;2001年03期

5 易延明;夏秋贮藏嫩玉米 冬春卖个俏价钱[J];四川农业科技;2001年08期

6 ;嫩玉米穗常温贮鲜法[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03期

7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农技服务;2001年02期

8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1年02期

9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专业户;2001年02期

10 潘铎;甜玉米穗的储藏[J];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廷光;杨通虎;熊永琴;刘莉;何贞玉;杨昌银;;玉米产量和效益与氮、钾肥施用量之关系[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辉;;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3 陈娟;叶建伟;陈根云;许大全;;N亏缺对灌浆期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A];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苏秀侠;于秀芳;祁宏伟;;糖化玉米穗芯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海景;王瑞;;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红闯;刘民;辛玉满;;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玉米种植生态环保机械化[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范贵国;周世龙;张莉;;种植绿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海儒;刘志启;张万龙;管淑春;;“立秆放牧”是农区发展生态养殖肉羊的有效途径[A];2005中国羊业进展——第二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源;保鲜嫩玉米市场广阔[N];湖北科技报;2004年

2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玉米不熟 试这“两手”[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3 梁琦 孟祥萍 鲁威 (吉林12316新农村热线 梁琦 吉林农网 孟祥萍);“地趴玉米”呼唤加快储粮方式改革[N];农民日报;2010年

4 梁琦 孟祥萍 本报记者 王文辉;“地趴玉米”遭遇冷春尴尬[N];吉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郭树勋;玉米适时晚收可增产[N];焦作日报;2010年

6 作物栽培专家 胡文河;玉米贮藏前要晾晒[N];吉林农村报;2014年

7 齐海山 孙英威 任鹏飞;拉长产业链 吉林“大苞米”变成“金豆子”[N];中国特产报;2006年

8 赵炜;加强玉米穗粒期管理[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9 邢台三帮种业 赵志强;玉米新秀——三北蠡玉13号[N];河北科技报;2007年

10 沧州市沧县农业局 张明军;玉米不结粒的原因及对策[N];河北农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鹏;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霍冬敖;玉米穗粒数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争光;玉米秸秆皮穰分离机构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关东明;玉米穗库发育同步性及其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田宝华;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6 徐中平;低磷胁迫对玉米磷吸收、转运及IAA和CTK水平与分布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7 吕爱枝;利用Z3HBILs进行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及其互作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子田;玉米穗上节间数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满;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史良国;4个玉米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洋;基于植物虚拟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郑瑶;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1-3和Gln1-4的序列变异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6 许瀚元;基于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农艺性状QTL定位[D];扬州大学;2015年

7 廖新阳;基于SLAF-seq测序的抗玉米穗粒腐病分子标记开发及候选基因预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涛;玉米IBM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敬为;布拉酵母的发酵工艺及其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D];天津农学院;2016年

10 李振鹏;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肥及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96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96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9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