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物质组成与能量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0-06-14 08:52
【摘要】:农作物的秸秆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物质,我国在秸秆能源化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秸秆一直存在利用率低和浪费严重等问题。如何让秸秆的生物质能源最大的发挥效益,已成为科学家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对秸秆进行有效的处置,提高秸秆的能源化的利用,激发秸秆生物质能,建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本试验通过室内培养实验(70天)研究,以秸秆为基础,在控制不同的条件下,阐明不同腐解时期腐解物热值、粗纤维、粗蛋白以及腐解率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秸秆细度、加氮和添加微生物对热值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处理的秸秆在腐解期内腐解物热值的动态变化趋势是波动的,不规律的,吸能和放能交替进行,并且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剧烈波动阶段,波动减缓阶段,稳定阶段。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在整个腐解过程中的波动更为剧烈,而且在其他条件一样的前提下,添加微生物处理的平均热值高于未添加微生物的处理,C/N=25且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的平均热值是最大的。秸秆的细度越小越有利于腐解作用的进行。 2.腐解期内各处理的粗纤维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由于黑曲霉具有分解纤维素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的粗纤维含量低于未添加微生物的处理。1cm的新鲜秸秆的粗纤维含量低于3cm的处理的粗纤维含量。C/N为25且添加黑曲霉的处理的粗纤维含量在整个腐解期内的平均值最小,可能是因为C/N为25最适合黑曲霉的生长,使得黑曲霉的活动最为激烈,分解作用最强烈。 3.不同的处理的粗蛋白的变化趋势总体是上升的,添加微生物的处理上升的幅度较大。秸秆的细度相同的条件下,添加微生物的处理在腐解期内总体趋势一致,未添加微生物处理的总体趋势一致。相同细度和C/N的前提下,添加微生物处理的含量大于未添加微生物的处理。 4.腐解过程中各处理在不同时期的腐解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分解阶段-缓慢分解阶段-稳定阶段。而且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添加黑曲霉的处理的平均腐解率高于未添加黑曲霉的处理。在添加微生物的处理中,C/N为25的处理的腐解率的平均值最大。秸秆细度越小,腐解率越大。 5.由相关性分析得,粗纤维与热值的相关性大,且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与热值的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16.2
【图文】:

变化曲线,腐解物,腐解,玉米秸秆


度会一直升高到 1400℃,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放热或吸热反应,待测样的温参比物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是存在温度差的,之间的温度差热会产生一定力差,整个压力差证实我们所需要求得的一种物质,输出的曲线就是差热曲线供试气体的选择:因为在仪器中的反应可能是这种反应也可能是不同这种反应的,所以气体的性质地整体的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需要与整体的活动条件相适应气有时候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分解的物质不与空气反应,当发生反应时这种气体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惰性气体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防止发生不同程度化过程,气氛的选择与反应过程中的特征需要相适应,如果说降解的物质不与空气反应的话,整个状态呈现为活动的气体比寂静的气体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原因很,是因为寂静的气体由于它不能适应仪器中的整个氛围,会对结果造成不好的影响.2 烘干玉米秸秆腐解过程腐解物热值动态变化特征

变化曲线,腐解物,腐解,热值


理 2 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2.27 倍,处理 6 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2.04 倍,可能是因为添加了微生物菌悬液的影响,而且整个培养期内的温度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活性较强,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激烈,能量活性物质变化相对比较大,腐解物的热值变化较剧烈。从图 3-1 可以看出,第一次峰值出现在腐解前期,在腐解的第 10 天左右,且此值为腐解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值。除处理 1 以外的其他处理的 Qv 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第 10天,而处理 1 的最大值推迟了 10 天,可能是受 C/N 较低和无添加微生物的影响。处理4 (C/N(25)+菌悬液)的热值得峰值最大。在整个腐解期内的各处理的热值的平均值中最大的为处理 4 为 36.74KJ/g,且在各个腐解期内,处理 4 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可能是因为 C/N 为 25 最适合黑曲霉的生长,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也最激烈,使得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增加,能量活性物质含量较高;相同 C/N 时,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的热值均大于未添加微生物的处理。3.3 新鲜玉米秸秆腐解过程腐解物热值动态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琛;王德元;;低碳经济与国内生物质能的发展[J];能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 严陆光;;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04期

3 张爱民;尹冰;;秸秆发酵制沼气研究现状[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年09期

4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胡金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5 杨捷;焚烧秸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04年02期

6 张春慧,张一平,窦连彬;农田生态条件下玉米秸杆腐解过程腐解物的热解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7 李忠佩,林心雄;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J];生态学报;2002年08期

8 王文山,张美荣,蔡典雄,张镜清,王维敏;植物残体在北京潮褐土中的分解特征[J];土壤肥料;1986年05期

9 张丽娟,刘树庆,李彦慧,姚金萍;栗钙土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及土壤有机质调控[J];土壤通报;2001年05期

10 李庆民,肖仲纯;草木栖、麦秸和泥炭在黑土中腐解特点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6年02期



本文编号:2712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12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