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

发布时间:2020-06-16 23:28
【摘要】: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田土壤黏重板结、地表秸秆量大且禁止焚烧导致油菜直播时机具易堵塞缠绕的难题,设计了一种犁翻埋茬、旋耕碎土、侧边作畦开沟的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该机主要由犁翻部件、旋耕部件及开畦沟部件组成,可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碎土平整及开畦沟功能;基于土垡运动规律确定了扣垡犁导曲线、直元线角及犁体尾翼长度等关键犁体曲面参数和犁体数量及距离等布局结构参数。田间试验显示:当机组前进速度由3.3 km/h增加至4.2 km/h时,整机牵引阻力增加了23.7%,功耗增加了57.2%。在旋耕深度相同作业条件下,当机组前进速度分别为3.3、4.2 km/h时,由于增加了犁翻部件,整机总功耗相比于单个旋耕机独立作业分别增加12.3%、20.7%,但有效提高了机组的通过性和整地的作业质量。与单个旋耕机相比,在2种工况下,整机的平均碎土率为92.8%,提高了2.6%,耕后地表平整度平均为11 mm,提高了39.0%,秸秆平均埋覆率为92.9%,提高了22.2%。试验表明,设计的整理机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
【图文】:

原理图,整机,原理图,旋耕


秆翻埋作业。旋耕部件对犁耕翻埋区域上层土壤进行疏松与碎土,旋耕部件前端小前犁将中间区域土壤向两侧挤压,使其进入两侧旋耕区域,避免机具作业时,中间区域壅土,同时扰动中间土壤,旋耕部件后拖板则对耕后地表进行平整。由于犁翻部件与旋耕部件作业设计存在一定深度差,使得被犁翻部件埋覆的秸秆不被旋耕部件作业扰动重新回到地表。安装于旋耕部件两侧的开畦沟部件收土整形,完成开畦沟作业。机具一次性作业,完成秸秆全量还田、细碎土壤、平整地表、开沟作畦等工序,完成油菜直播种床整备工作,整机耕作原理如图2所示。1.旋耕碎土区Workingareabyrotarytillage;2.地表秸秆Strawonthesurface;3.未耕区Uncultivatedarea;4.被埋覆秸秆Buriedstraw;5.犁耕翻埋区Ploughworkingarea.图2整机耕作原理图Fig.2Workingschematicofthemachine3)整机受力分析。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在作业过程中受机具重力、拖拉机牵引力与土壤作用力,主要受力部件为扣垡犁、限深轮、旋耕刀辊、后拖板和开畦沟部件等。由于各犁体所受土壤阻力状态相同,假设所有犁体所受合力作用在中间犁体上,以中间犁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26]。由于犁翻部件为左右对称结构,当机组正常作业时,左边限深轮侧向力和扣垡犁侧向力与右边对称部分侧向力相同,机架左右两边所受侧向力相互抵消,避免拖拉机受力不均而走偏。当机组作匀速直线运动时,以机组前进方向为x轴,犁柱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各部件受力如图3所示。图3整机受力简图F

整机受力


业过程中受机具重力、拖拉机牵引力与土壤作用力,主要受力部件为扣垡犁、限深轮、旋耕刀辊、后拖板和开畦沟部件等。由于各犁体所受土壤阻力状态相同,假设所有犁体所受合力作用在中间犁体上,以中间犁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26]。由于犁翻部件为左右对称结构,当机组正常作业时,左边限深轮侧向力和扣垡犁侧向力与右边对称部分侧向力相同,机架左右两边所受侧向力相互抵消,避免拖拉机受力不均而走偏。当机组作匀速直线运动时,以机组前进方向为x轴,犁柱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各部件受力如图3所示。图3整机受力简图Fig.3Forcediagramofthemachine结合图3建立拖拉机牵引力方程:0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塑料薄膜覆盖种床施肥和熏蒸用机具[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1年11期

2 张佰阳;;旋耕机使用和维修关键环节要点综述[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年03期

3 王树东;鄢雄磊;李问盈;王宪良;魏忠彩;王浩;;固定道小麦免耕宽幅播种机的研制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9年11期

4 张仕林;戴飞;赵武云;张雪坤;魏万成;史瑞杰;;全膜双垄沟覆膜机镇压装置与种床土壤动态互作有限元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年09期

5 宋林平,韩金声;铧式玉米免耕播种机种床开沟器的研究[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钟声,李玉良,张忠宣,张丽珍;精播机整理种床装置的改装[J];现代化农业;2000年11期

7 张艳菊,赵厚美;新型机具——旋耕耙[J];农机科技推广;2002年03期

8 高正路;陈博;;全量秸秆还田下的油菜机播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15年04期

9 高正路;;全量秸秆还田下的油菜机播技术措施[J];农机科技推广;2015年09期

10 尹联录;抓好油菜秸秆还田 努力提高还田质量[J];江苏农机与农艺;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汉羊;陈海涛;纪文义;;定轴刚齿式清秸覆秸装置设计与试验[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蒋梁材;;四川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初步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爱飞;;油菜割台的形式及设计方案探讨[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曹健;杨敏丽;;江苏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及技术模式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6 关卓怀;吴崇友;金梅;李海同;王刚;;油菜联合收割机电驱双动式竖割刀设计与运动学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7 朱星桥;罗时付;;对油菜联合收获机械现状的认识与思考[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8 袁益明;曹雄强;;检测技术在油菜收获机械维修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杰;油菜机械化:平淡中蕴含惊喜[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1年

2 陈鹏宇;油菜机械下田仍有许多“功课”要做[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3 ;五山2000B型油菜联合收割机[N];山西科技报;2003年

4 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刘烈辉;油菜大省的“机械化”选择[N];湖北日报;2011年

5 许怡平;全市油菜生产全程 机械化面积达8000亩[N];安庆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杰 通讯员 刘云;多管齐下 江西破解油菜机械化难题[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7 杨雪;农业部今秋主推油菜机械化直播与收获[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8 涂同明;湖北“十一五”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30%[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罗锴;农民种油菜不再繁琐[N];湖南科技报;2007年

10 通讯员 李文斌;我市大范围推广应用油菜机收技术[N];孝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文君;玉米优质种床构建关键技术及行间耕播机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顺创;油菜机械化技术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推广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泓熠;油菜捡拾试验台的设计与捡拾试验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杜文勇;油菜联合收割机清选装置气流场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佳伟;油菜联合收获适收期预测及茎秆破碎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5 周金芝;油菜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系统的试验及计算机模拟分析[D];江苏大学;2005年

6 张宁;离心集排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7 吴福良;多功能油菜联合收获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刘涛;油菜旋耕开沟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9 潘广鑫;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顿国强;大垄密植原茬地免耕精量播种机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1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