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甘蔗收割机切段、剥叶及断尾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

发布时间:2020-06-17 07:32
【摘要】: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生物燃料原材料,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等地区广泛种植。甘蔗机械化收获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收获成本和劳动强度。目前我国使用的甘蔗联合收割机以切段式为主,整秆式为辅。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在切段过程中存在蔗段破损及蔗糖损失严重等问题,而整秆式甘蔗收割机作业效率低、适应性较差,收获后的甘蔗含杂率较高(主要杂质为蔗叶、叶鞘和尾梢),两种联合收割机的收获质量都亟需改善。本论文结合我国南方蔗区的甘蔗种植模式和生产体制,在甘蔗理化特性及切割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虚拟样机技术,对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切段系统、整秆式甘蔗收割机的剥叶机构和断尾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了切段系统、剥叶机构和断尾机构的主要结构和作业参数,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甘蔗茎秆切割力学特性研究。对比了两种甘蔗(糖蔗和果蔗)的物理形态特性、微观结构特征、化学成分和切割特性的差异性,并分析了理化特性和切割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蔗节点、节间和表皮的微观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由于品种和取样位置等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并导致各部位峰值切割力不同。(2)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切段系统的优化及仿真分析。在茎秆切割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切段系统。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案研究了切段辊筒转速、上下切段刀片重叠量和切刀刃角三个因素对甘蔗切段质量和切段功耗的影响规律并建立回归模型,获得最佳作业参数为:刀片重叠量2 mm,切刀刃角21.8?,切段辊筒转速200-250 r/min;通过高速摄像系统捕捉茎秆的切段过程并运用动力学软件分析茎秆的运动状况,结果表明茎秆速度波动随切段辊筒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更大的茎秆损伤,收获过程中应保持甘蔗稳定、低速输送;运用三维设计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甘蔗—切刀有限元模型并对切段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茎秆和切段刀片在作业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获得切段刀片的切割力变化曲线。(3)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机构的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通过建立甘蔗剥叶仿真模型分析了茎秆和剥叶元件在剥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过程、二者的应力变化以及茎秆的受力情况。虚拟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茎秆所受最大应力随喂入辊筒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剥叶辊筒转速和交错深度的增大不断增大;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蔗剥叶试验台,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案研究了关键作业参数对未剥净率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佳作业参数为:喂入辊筒转速250 r/min,剥叶辊筒转速540 r/min,茎秆与剥叶元件交错深度13.9 mm以及喂入量1.68根,此时未剥净率为2.2%;通过高速摄像试验分析了叶鞘的剥离过程以及茎秆的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增大辊筒转速会导致茎秆输送速度波动较大,易导致茎秆折断。(4)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作业参数优化及断尾过程仿真分析。根据甘蔗尾部抗弯曲、抗变形和抗冲击等机械强度显著低于根部和中部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抗浮动式断蔗尾机构。采用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关键作业参数对茎秆断尾率、未折断率和断尾功耗的影响规律,获得最佳作业参数为:输送辊筒转速305 r/min、断尾辊筒转速520r/min、上下断尾元件交错角度14°及断尾元件间距10 mm,理论断尾率为85%,未折断率为83%,断尾功耗为690 W;高速摄像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茎秆的输送速度大致在3.0-4.5 m/s范围内波动;最后联合运用SolidWorks、ADAMS和ANSYS软件建立了甘蔗—断尾机构刚柔耦合模型,对断尾过程中茎秆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断尾过程中茎秆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波动范围为-85.28-87.38 mm,速度波动范围为-32821.16-18082.80 mm/s。茎秆所受断尾元件的最大打击合力为807.68 N,竖直方向上的最大打击力为547.04 N。(5)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系统转速优化。建立了一种具有碎叶功能的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装置。采用正交试验结合综合平衡法获得较优作业参数为:喂入辊筒转速、碎叶辊筒转速、剥叶辊筒转速和断尾辊筒转速分别为200、500、600和500 r/min。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碎叶机构对未剥净率的改善效果较明显,但也会对茎秆表皮造成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225.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海波;周丽;谢晓玲;黄律;何为中;秦翠鲜;陈忠良;;桂北地区主栽甘蔗品种(系)的蔗糖分变化及相关分析[J];广西糖业;2019年05期

2 黄恒周;;甘蔗良种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南方农业;2019年21期

3 吴金传;;甘蔗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4 袁伟馨;;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17年23期

5 许家和;;冬令甘蔗趣话[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7年12期

6 李健;农艳丰;;干旱胁迫对2个甘蔗品种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21期

7 罗志明;尹炯;黄应昆;李文凤;单红丽;王晓燕;张荣跃;仓晓燕;李婕;;甘蔗品种对甘蔗生长中后期螟虫分布的影响[J];甘蔗糖业;2018年05期

8 张树河;李海明;李和平;李瑞美;潘世明;;国家甘蔗品种第十二轮区试漳州试验小结[J];中国糖料;2017年03期

9 刘高源;赵培方;郭家文;;23个甘蔗品种的芽库特征[J];热带农业科学;2017年06期

10 王璐;;别拿甘蔗只当水果[J];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君;韦汉文;黄有总;韩世健;陆国盈;余勇;;引进甘蔗品种(系)的抗旱性研究[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维赞;朱秋珍;邓展云;;国内外引进甘蔗品种资源的聚类分析[A];广西甘蔗研究所论文集[C];2003年

3 李鸣;谭裕模;李杨瑞;李容柏;高国庆;;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甘蔗品种[A];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冯学娟;张曼其;吴刃;梁明;廖积贤;陈东俊;赵丽宏;;不同甘蔗品种在不同养分条件下的生长表现[A];做强做优热带高效农业 服务热区乡村振兴——2018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5 黄庶识;廖江雄;周会;雷敬超;;不同性状甘蔗品种表皮蜡的FTIR光谱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杨丽涛;李素丽;李杨瑞;;不同耐寒性甘蔗品种响应低温的蛋白质基础[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梁俊;李杨瑞;梁朝旭;谭裕模;;无氮肥条件下不同甘蔗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A];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琼;李杨瑞;林鉴钊;叶燕萍;杨丽涛;;灌溉对两个甘蔗品种叶片维管束结构及硅、镁、锌含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勇生;刘福业;吴文龙;陈健文;齐永文;邓海华;;引进甘蔗品种(系)新宿两年试验结果初报[A];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10 杨荣仲;李杨瑞;王维赞;杨丽涛;朱秋珍;梁阗;周会;唐仕云;;不同条件下的甘蔗耐寒评价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贺根生;广西选育出糖能兼用甘蔗品种[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陈云芬;科技“大咖”书写“云蔗”传奇[N];云南日报;2017年

3 驻德宏记者 许贵荣;良种良法配套助推老产业发展[N];云南政协报;2017年

4 驻德宏记者 许贵荣;改良甘蔗品种 延伸产业链条[N];云南政协报;2015年

5 记者 董明 通讯员 佘锦伟;甘蔗品种不断丰富[N];柳州日报;2011年

6 彭书凤 管璇 杨时勉;保靖千亩甘蔗喜获丰收[N];团结报;2009年

7 记者董明;甘蔗品种换代加快[N];柳州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小锋、再丽、晋芳、华日;甜蜜事业甜民心[N];柳州日报;2009年

9 记者 董明 通讯员 梁丽娟;甘蔗品种提前更新换代[N];柳州日报;2008年

10 树勇;云南甘蔗品种首次超过外引种[N];消费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卢鑫;甘蔗收割机切段、剥叶及断尾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D];浙江大学;2019年

2 苏利荣;间作绿豆绿肥压青还田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8年

3 许桂苹;甘蔗对Pb的吸收累积、生理响应及耐性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4 杜成忠(DO THANH TRUNG);不同甘蔗品种抗旱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D];广西大学;2018年

5 姚伟;SCMV-CP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甘蔗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6 李富生;蔗茅的杂交利用及其F_1代新种质的鉴定评价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7 张增学;梳刷式甘蔗剥叶机剥叶机理的试验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2年

8 叶燕萍;乙烯利促进甘蔗有效分蘖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9 邢永秀;甘蔗内生固氮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特性[D];广西大学;2006年

10 阮妙鸿;转ScMV-CP基因甘蔗抗病的分子基础及环境安全性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策;光谱反射率预测甘蔗叶片氮磷钾含量及传感器开发[D];广西大学;2019年

2 王勇军;甘蔗MGT基因家族鉴定与缺镁胁迫的转录组动力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3 王丽佳;低空图像检测甘蔗冠层覆盖度及株心数量[D];广西大学;2019年

4 谢璐;甘蔗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根系形态及构型机理初探[D];广西大学;2019年

5 黄婵;甘蔗SoACLA-1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及功能验证[D];广西大学;2019年

6 周常茂;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溶液中无机氮素的动态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7 唐丽华;转SoTUA基因甘蔗T1代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D];广西大学;2019年

8 刘芳君;甘蔗体细胞融合的分子基础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9 毛莲英;固氮菌XD20对不同甘蔗品种的促生长效应[D];广西大学;2019年

10 钟柳;湛江市甘蔗产业化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17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17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7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