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斜置切纵流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装置参数优化与试验

发布时间:2020-06-18 11:04
【摘要】:随着高产超级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联合收获机在保证良好的作业性能的同时,向大喂入量、高效率方向发展。本课题以实现斜置切纵流联合收获机大喂入量、高效率、低损失、顺畅的物料输送为目标,同时加强螺旋喂入系统的气流辅助喂入作用,通过仿真分析及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斜置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进行参数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脱离分离空间气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将脱分空间中流动的物料看作连续介质的可行性,并在一定假设的前提下,对斜置切纵流脱粒空间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其风速流场、进风口风量、出风口风量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得出配置两头螺旋叶片的螺旋喂入系统气流流动较为顺畅,有利于辅助输送物料;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流道面积,对螺旋喂入系统进风口气流场分布的影响,得出径向间距为30mm的导流罩,气流输送性能最优。2、斜置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优化设计。在对脱粒空间气流场仿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喂入量、脱粒分离效率,降低脱粒总损失率和脱粒功耗为目标,并根据4个原则确定切流滚筒与纵轴流滚筒的空间配置,提高斜置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物料顺畅性输送能力,同时确定关键工作部件的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根据脱离分离装置的动力传动特点,确定传感器型号、构建了数据采集系统。3、开展螺旋喂入系统进风口的风速试验研究。通过配置不同规格大小的导流罩,利用风速仪对每组螺旋喂入系统进风口的3×7个测点进行风速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利用Origin软件获得了各个进风口风速分布云图,并计算各个进风口的进风量以及平均风速。对试验结果分析,总结出螺旋喂入头采用导流罩结构,将螺旋叶片与导流罩内侧径向间距设置在30~50mm之间,螺旋喂入系统进风口风量都大于3 10.5m s-?,可以达到气流辅助输送要求。4、斜置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试验与分析。对斜置切纵流联合收获机的脱粒分离性能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通过对切流凹板筛3种不同过渡段进行单因素对比试验,研究切纵流滚筒脱出物分布规律,并以切流初脱率、脱出物含杂率、总损失率三个指标,得出最佳的切流凹板筛结构型式。在单因素对比试验的基础上,以切纵流滚筒转速,螺旋喂入头与导流罩径向间距,切流凹板筛过渡段结构型式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法得出试验范围内斜置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为:切流滚筒转速为862r/min,纵轴流滚筒转速为806r/min,螺旋喂入头与导流罩径向间距为50mm,切流凹板筛过渡段为导向、分离孔式,在最佳工作参数与结构参数下,其脱粒分离性能指标为:脱粒分离总损失率为0.62%,脱粒分离总功耗为40.42Kw。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金山,闫和平;河北省联合收获机市场质量普查结果和分析[J];河北农机;2000年02期

2 王晓朴,崔振录;降低稻麦联合收获机籽粒破碎率的有效措施[J];农机维修;2000年05期

3 郑长安;联合收获机的正确使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0年01期

4 王丰勇;乳山市农机局改造小麦联合收获机——一机两用跨区收获水稻[J];山东农机化;2000年11期

5 胡伟;我国联合收获机发展形势分析[J];农机市场;2001年07期

6 胡伟;;我国收获机械的六大关注点[J];农业机械;2002年10期

7 高民;小麦联合收获机的应用[J];河南科技;2002年06期

8 谢杨青;降低稻麦联合收获机籽料破碎率的有效措施[J];农机具之友;2002年02期

9 武志宏;联合收获机的正确保管[J];农机安全监理;2002年Z1期

10 永泰;联合收获机操作中的10个问题[J];农机安全监理;2002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军;赵德安;秦云;;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转速的鲁棒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2 魏宵;谢方平;叶强;孙松林;;水稻半喂入联合收获机堵塞成因及其调控技术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天骄;;水稻联合收获机性能分析与选型[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C];2013年

4 阎楚良;杨方飞;;基于实例推理技术在联合收获机数字化设计开发中的应用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介战;;联合收获机损失率测试研究展望[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巫尚荣;杨坚;梁兆新;覃家松;;联合收割机清粮机构的仿真优化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得俭;寇明杰;张娟娟;;4UL1500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功率消耗的分析与研究[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得俭;寇明杰;张娟娟;;4UL1500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功率消耗的分析与研究[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周俊;刘成良;;冲量式谷物智能测产系统设计[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伟 张宝苓 刘玉乐;解析收获机械六大热门话题[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2 王大庆;收获机技术发展研讨会将办[N];中国工业报;2003年

3 荆丛林 张清;怎样选购小麦联合收获机[N];山东科技报;2006年

4 子玉;小麦联合收获机使用注意事项[N];农民日报;2010年

5 王青华;花生联合收获机操作技术要点(上)[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年

6 王青华;花生联合收获机操作技术要点(下)[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年

7 李宪义;联合收获机田间操作与调整[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4年

8 农友;新小麦联合收获机开割前勿忘磨合[N];陕西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敏;“沭河”花生联合收获机性能更优越[N];河北科技报;2014年

10 陆秉宏;专家研制出新型甜菜联合收获机[N];农民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志超;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杨然兵;4HQL-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主要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3 唐忠;切纵流结构谷物脱粒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震华;柠条联合收获机输送切碎机构设计[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姜彦武;4U-160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洋;斜置切纵流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装置参数优化与试验[D];江苏大学;2016年

4 陈劲松;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差逆转向系统动态模拟及试验[D];江苏大学;2016年

5 王亚丁;履带式联合收获机驾驶台振动分析与结构优化[D];江苏大学;2016年

6 王兵;John Deere JL 1075联合收获机低割装置的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廖晓莲;水稻联合收获机跨区作业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成仲利;小麦联合收获机气力清仓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伟;联合收获机产量分布信息获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张建;4M-2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优化设计与仿真[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9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19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