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马铃薯勺链式排种器漏播检测与自动补偿系统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0-06-23 07:45
【摘要】:排种装置是马铃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播种作业质量和效率。勺链(带)式排种器是目前马铃薯播种机普遍采用的一种排种装置,但由于受取种方式的限制,加上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采用切块薯种植,形状、大小不一,容易产生漏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种做法是采用人工补种,另一种是优化和改进排种系统结构和作业参数。前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后者虽然可以降低漏播率,但最高漏种指数可达12.5%。由上可知,单从机械角度很难彻底解决排种漏播问题,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增加播种检测与漏播补偿装置。为此,本文主要通过传感器、单片机等先进技术,设计出了一种勺链式排种器漏播检测与自动补偿装置系统,该系统适用于马铃薯播种机且有优良的性能。本套系统主要由单片机系统、显示系统、传感器、声光报警系统以及补种机构等硬件构成,同时配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对马铃薯播种情况进行及时检测,并在出现漏播时可以实现及时补偿。本套系统能够提高勺链式马铃薯播种机的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装置性能可靠,符合设计要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1)整体设计了漏播检测与自动补偿系统方案,同时配有漏播检测与自动补偿系统相关的处理子程序。该系统采用霍尔传感器和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进行定位与漏播检测,其运行速度快,准确率高,基本可以实现漏播补偿的目的。(2)设计了以单片机AT89S51为核心的播种工况检测系统,它工作可靠,具有播种检测功能,当薯箱缺种和开沟器堵塞时进行声光报警显示,并且在出现漏播时能够及时补偿,提高了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3)对漏播补偿装置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加漏播补种装置的情况下,不同作业速度下的正常补种率为87.6%~92.5%,补播成功率为82.4%~91.1%,属于正常农艺要求,整体表现为当作业速度较低时(升运链运动速度≤0.6m/s)为最佳状态,此时正常播种率约为92%,而当作业速度较高时(升运链速度=0.9m/s),则正常播种率降为85.6%,这就证明当作业速度超过一定值时,漏播率将显著增加。经安装漏播补偿装置之后,在上述试验的升运链速度下,补播成功率较为平稳,基本稳定在86%,总播种成功率可以达到98.9%。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22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汉林;黄雄辉;邹诗洋;刘维孟;;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行走装置的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6年05期

2 周汉林;黄雄辉;刘华;邹诗洋;;联合收割机的正确操作和主要部位调整[J];现代农业装备;2006年06期

3 杨明,路琴,王德明;农用车辆前轮定位失准的原因浅析及预防[J];中国农机化;2003年06期

4 张炜;陈垣;王玉晶;;2BM 5型草原药用免耕播种机的研制[J];中国农机化;2009年01期

5 顾峰玮;胡志超;王海鸥;计福来;田立佳;;鸭嘴滚轮式花生播种器设计与运动轨迹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0年04期

6 唐学鹏;赵武云;戴飞;杨正;;旱地小麦全膜覆土播种一体机的研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6期

7 郝宇佳;张含思;张磊;杨少奇;李健飞;孟长伊;李广宇;王安;李子林;;现代农业深松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农业技术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8 邹学东;张艮;邹卫东;刘思瑶;;浅谈精密播种机监控系统[J];电源技术应用;2014年04期

9 李洋;高波;闫加永;刘金锁;王进华;赫志飞;;具有升运装车功能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研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05期

10 董亮,谢方平,刘启定,高静萍;小型机滚船配犁的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钊钦;冬小麦断根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尚书旗;摆动式花生收获装置的设计原理与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骅;风筛式清选装置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修文;玉米收获机主要工作部件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勇;长沙市农业机械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凤艳;气吸式小麦精密播种机缝隙式排种器的设计与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路志坤;果树苗木起苗机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胡佳佳;组合刀式果园施肥开沟机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董宝军;精密播种机监测系统的设计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彦晶;4U-1400FD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挖掘装置的参数优化与结构设计[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庆;拖拉机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转向机构及液压系统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朱留宪;基于SPH算法的微耕机旋耕刀有限元仿真与优化[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杨芳;农业机械CAD(悬挂机构、传动及工作部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27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27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f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