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及耕作方式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4 00:40
【摘要】:本试验于2011-2013连续两年度,在仁寿县珠嘉乡踏水村,研究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耕作方式对四川丘区旱地土壤特性及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拖拉机行走造成土壤压实,土壤容重和土壤机械阻力增加,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下渗受到抑制;不同土壤底墒条件下,土壤压实程度差异显著。16.5%土壤水分条件下,拖拉机行走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特性;20.0%和22.5%土壤水分条件下,显著影响0-20cm土层土壤特性,但以22.5%水分条件下0-20 cm土层各土壤特性参数变化值最大。同时,土壤底墒越高,土壤压实后地表径流出现时间越早,土壤含水率16.5%,20.0%及22.5%处理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分别降低0.3、1.1及1.8个百分点。2.拖拉机行走不影响机播小麦的出苗率和最高苗,但会延迟分蘖发生,降低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减少。压实显著减弱了幼苗素质,表现为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活力下降,根系直径增加,株高、叶面积、干物重、根冠比显著下降。不同土壤底墒下,拖拉机行走对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水分16.5%条件下,拖拉机行走对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较小;但土壤水分上升至20.0%或22.5%,压实后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群体有效茎蘖数、千粒重显著减少,最终分别显著减产8.7%和11.8%。3.不同土壤底墒和耕作方式下,小麦机播质量差异显著。土壤水分16.6%和19.4%条件下,覆土合格率和播种均匀性提高,晾籽率低;土壤水分22.9%条件下,覆土合格率和播量均匀性显著降低,晾籽率增大。土壤底墒升高可以提高小麦出苗速度和出苗率,但土壤水分19.4%和22.9%下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相同土壤底墒下,耕作方式不影响播种均匀性和出苗率,与免耕相比,旋耕的覆土合格率高,晾籽率小。4.在播后少雨情况下,初始土壤底墒是影响小麦苗期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较旋耕而言,免耕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机播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底墒升高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较旋耕而言,免耕的小麦生长优势明显。就地上部分而言,随土壤水分从16.6%升至22.9%,幼苗分蘖能力、群体数量、株高、叶面积显著增大,土壤水分22.9%时,幼苗叶片SPAD值增大:耕作方式不影响株高和叶片SPAD值,但免耕使幼苗的分蘖能力、群体数量及叶面积显著增加。在根系构型及功能方面,土壤底墒升高,会增大根系长度、表面积和根系活力;免耕的根系长度、表面积、根系直径、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旋耕。此外,土壤底墒升高,会增大根、冠干物重,降低根冠比,而免耕会促进幼苗根、冠干物重增加,但不会影响根冠比。5.不同土壤底墒和耕作方式下,有效穗和穗粒数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底墒升高,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多,产量显著增加,较旋耕而言,免耕使小麦的有效穗和穗粒数分别增加5.6%和2.7%,产量提高8.8%。综上所述,在四川丘陵旱地条件下,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和耕作方式对机播小麦的生长影响显著;为保证机播质量和小麦正常生长,同时减轻机械行走所造成的土壤压实,应当在19.4%左右的土壤水分下进行免耕播种,且播后应根据降雨情况补灌底墒水。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33.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树军;张宏;万畅;孟炜;李凤娟;;南疆土壤特性下拖拉机悬挂犁悬挂方式的设计及优化[J];农机化研究;2017年05期

2 庄金灿;土壤特性对拖拉机驱动力的影响[J];山东农机;2004年01期

3 ;集约化重型拖拉机对土壤的影响及缓释措施(英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梁军 把拖拉机“开”到人民币上[J];中国工人;2019年09期

5 连觅真;;拖拉机变速箱骨架油封装配工艺改进方法[J];中国设备工程;2019年18期

6 李俊玲;高丽姣;;红色拖拉机[J];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9年03期

7 欧阳池;;从国际农机展看拖拉机行业发展[J];农机市场;2018年11期

8 聂建刚;;私自改装拖拉机不可取[J];湖南农业;2019年03期

9 ;广东省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在广州召开[J];现代农业装备;2018年06期

10 葛志勇;;拖拉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凤;刘珊三;;对整治无牌无证拖拉机问题的探讨[A];第十四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论文选[C];2010年

2 朱士岑;;拖拉机史话(续)——群雄竞起的“春秋”时代(上篇)[A];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农用发动机行业背景资料(第十一集)[C];2009年

3 郭付友;常剑波;;拖拉机加载试验台浅谈(摘要)[A];2010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上海电气杯》征文论文集[C];2010年

4 李景山;;拖拉机在冬季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军;郑天鹏;;拖拉机组主从跟踪控制系统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管贤平;邱白晶;张晓东;;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拖拉机扭矩测量系统设计与标定[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金华;;拖拉机节能减排新技术[A];第十五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姜学森;;新型拖拉机的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姜学森;;新型拖拉机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徐惠娟;尚项绳;;完善拖拉机标准体系的建议[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楚怡 通讯员 蒲佳志 谷辉兵;我州启动拖拉机安全专项整治行动[N];团结报;2019年

2 宋丙山;雷沃拖拉机让他越干越有劲[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9年

3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春裕 实习生 马钰 刘元元;全国首款纯电动智能驾驶拖拉机亮相农机展[N];江苏经济报;2019年

4 龙施雨;“三要三不要”助拖拉机“延寿”[N];湖南科技报;2019年

5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法规处 聂建刚;擅自改装拖拉机属违法行为[N];湖南科技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杨梦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管理新规发布[N];农民日报;2018年

7 范学民 孙超;农业部公布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管理新规定[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8年

8 孙超;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监管新规范将“放管服”落到实处[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8年

9 龙新;农业部公布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监管新规范[N];农民日报;2018年

10 吴茂辉;老牌“拖拉机” 焕发“新动力”[N];中国国门时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一;基于速度自适应的拖拉机自动导航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2 宗伯华;拖拉机自动变速及作业机组综合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邓晓亭;混合动力拖拉机动力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庞昌乐;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系统控制策略和模糊综合控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5 席志强;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控制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6 伊力达尔·伊力亚斯;前桥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艳芳;基于bootstrap法与混合威布尔分布的拖拉机可靠性评估模型与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承鉴;基于电液悬挂系统的拖拉机振动特性及主动减振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9 翟志强;基于虚拟现实的拖拉机双目视觉导航试验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10 甘卓亭;渭北旱塬苹果园根系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溢;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及耕作方式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小随;一拖公司出口拖拉机差异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刘文辉;基于集群的拖拉机前桥有限元分析及优化[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超峰;虚拟样机技术在拖拉机造型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玉科;拖拉机造型及造型设计方法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宇红;拖拉机形态设计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李志臣;中日拖拉机振动性能的对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国栋;拖拉机悬挂电液提升控制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刘卫强;拖拉机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设计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10 时辉;混合动力拖拉机动力系统设计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40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40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