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挠力河中下游平原水稻灌溉影响下硒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11:10
   硒(Se)是人体必需元素,包气带中的硒含量及其分布直接影响着作物对硒的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着人体对硒的摄入。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富锦-宝清地区发现的大范围的富硒土壤为当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契机。近些年来,三江平原水稻种植区面积大规模增长,长期抽取地下水灌溉改变了包气带环境,对包气带中的硒含量及其分布也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在水稻灌溉影响下,包气带经过长期淋溶作用是否会减少包气带表层的硒含量,增加包气带深部及地下水的硒含量值得关注。本论文以三江平原的典型水稻种植区—挠力河中下游平原的大兴农场作为研究区,以土-水-作物系统中的硒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查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包气带结构、包气带介质中硒含量分布特征,通过室内静态实验、动态实验探究水稻灌溉影响下硒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及淋失效果,并分析长期淋滤作用下包气带介质中硒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为研究区土壤及地下水质量评价提供帮助,并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水田垂向包气带剖面上,长期灌溉水的淋滤作用下,硒含量分布的峰值不明显,受到的淋滤作用较强。硒的形态主要以不易发生迁移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占总硒含量的比例超过80%。2、水稻作物可以主动从包气带中吸收硒,对硒具有一定的累积能力。估算得到由水稻作物对包气带硒的吸收而造成的包气带硒的损失量为96.34 g/km~2,降低了包气带的硒含量。同时,有效硒含量与水稻作物各器官的硒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提高根系土中有效硒含量或促进其他形态的硒向有效硒转化,有助于促进硒从包气带向作物迁移。3、包气带介质对硒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亚粘土介质对Se(Ⅳ)和Se(Ⅵ)的吸附能力大于粉细砂、细砂,且Se(Ⅳ)更易被介质吸附,其解吸率小于Se(Ⅵ)的解吸率,可迁移性更弱。介质的粘粒含量、Fe_2O_3、Al_2O_3、CEC、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含量越高,越有利于介质对硒的吸附,而pH值呈碱性的包气带介质不利于对硒的吸附。4、室内土柱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无铁锰含量的淋滤液进行淋滤时,硒的淋出量相对更高,迁移能力更强;当淋滤液由酸性(pH=6)过渡到碱性(pH=8),淋出液中硒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且硒的累积淋溶迁移量和淋洗率逐渐增大,表明硒在碱性条件下迁移性强,更易从包气带中淋失。淋溶后,包气带介质的总硒含量降低,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依然是介质中主要的硒形态,而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降低。5、综合野外采样调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果,包气带介质中的有效硒易被水稻作物根部吸收并富集。在水稻长期灌溉过程中,硒在垂向包气带剖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淋失,总硒含量趋于减小。同时,由淋滤作用进入地下水的硒含量远小于Ⅰ-Ⅲ类地下水质量标准(≤0.01 mg·L~(-1))(GB/T 14848-2017),没有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1;S27
【部分图文】:

示意图,农业区,包气带,水田


图 1.1 农业区水田包气带中硒的迁移示意图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0 年,黑龙江省地质调原富锦-宝清地区发现了面积约 8250 km2的大范围的富硒土三江平原富硒土壤开发后每年能产生约210.0亿元的经济效县富民的富硒产业,当地政府鼓励农民试种富硒水稻,力求优化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因此,研究三江平原富硒区水稻作

农场,地理位置,挠力河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然地理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南部的挠力河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灌溉,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为挠力河与外七星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俗兴农场场部距富锦市政府驻地约 90 km。大兴农场是黑龙江省总农场,隶属于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北邻七星农场,西邻宏胜镇,与双鸭山市饶河县、宝清县相接。研究区范围如图 2.1。研究区内过,区内有两条主要乡道,水泥路及砂石路纵横,交通便利。

挠力河流域,桂花,范围,农场


辛教踔饕?绲溃??嗦芳吧笆?纷莺幔?煌ū憷?M?2.1 研究区大兴农场地理位置图2.2 地形地貌研究区大兴农场地处挠力河流域中下游(图 2.2),为挠力河和外七星河的冲积低平原。区内地势低平,总体呈西高东低且南北低,中间高,地形标高 40-60 m,地面坡降约为 1/5000-1/10000。区内古河道、沼泽地、湖泊分布较多。研究区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鑫斌;于淑慧;谢德体;;pH和三种阴离子对紫色土亚硒酸盐吸附-解吸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年05期

2 姜超强;沈嘉;祖朝龙;;水稻对天然富硒土壤硒的吸收及转运[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3期

3 黄春雷;魏迎春;简中华;宋明义;;浙中典型富硒区土壤硒含量及形态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3年02期

4 夏学齐;杨忠芳;薛圆;崔玉军;李延生;侯青叶;余涛;;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土壤硒元素循环特征[J];现代地质;2012年05期

5 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金千瑜;;稻田硒循环转化与水稻硒营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0期

6 李瑞平;姜咏栋;李光德;周楠楠;于冲;候存东;;基于GIS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赵长海;赵娥;朱雅林;苏建功;苏蕴芳;;稻田土壤的特点及耕整[J];天津农林科技;2012年03期

8 王丹;魏威;梁东丽;王松山;胡斌;;土壤铜、铬(Ⅵ)复合污染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年10期

9 王松山;梁东丽;魏威;王丹;;基于路径分析的土壤性质与硒形态的关系[J];土壤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勤锋;解启来;杨彬;舒四平;黎冰;;硒的土壤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贵花;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2 耿建梅;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海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璞阳;外源硒酸盐在不同土壤中的运移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婉彤;重庆市江津区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薛庆锋;土壤复合污染体系中重金属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丛伟;重金属Se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0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850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