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可降解秸秆木质素细菌的筛选

发布时间:2024-06-11 00:15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由于其自身结构复杂,尤其是木质素的难降解,导致秸秆难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较多的木质素降解菌是白腐真菌,并对其所产的三种木质素降解酶作了大量研究。然而白腐真菌发酵时间长,生长受环境影响很大,在生产实践中效率并不高。筛选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菌株对于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秦岭和新疆的朽木样品筛选可代谢碱木素的细菌菌株并鉴定菌种,通过苯胺蓝脱色试验和木质素酶活检测筛选出具有秸秆木质素降解潜力的菌株,最终研究筛选出来的菌株对秸秆木质素的降解。通过本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从秦岭和新疆的5个朽木样品中筛选并保存了58株细菌。经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58株菌的鉴定结果对应20个不同的标准菌株,包含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勒克氏菌属(Leclercia)、Lelliott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1.2.1 秸秆的利用现状
        1.2.2 秸秆利用的限制因素——木质素
        1.2.3 秸秆的预处理技术
    1.3 降解木质素微生物的研究
        1.3.1 可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1.3.2 降解木质素的酶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2.1 菌株初筛及菌种多样性分析
            1.4.2.2 高木质素酶活菌株筛选
            1.4.2.3 秸秸秆预处理理试验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设备
        2.1.2 试剂及培养基
    2.2 试验方案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菌株的筛选及纯化
        2.2.3 菌株保藏
        2.2.4 菌种鉴定
            2.2.4.1 形态学观察
            2.2.4.2 16SrDNA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筛选及保藏结果
        2.3.2 菌种鉴定结果
第三章 高酶活菌株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设备
        3.1.2 菌株
        3.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3.2 试验方案
        3.2.1 苯胺蓝脱色试验
        3.2.2 木质素酶活测定
            3.2.2.1 漆酶酶活的测定
            3.2.2.2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的测定
            3.2.2.3 锰过氧化物酶酶活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苯胺蓝脱色试验
        3.3.2 木质素酶活的测定
        3.3.3 H1、J12及Q4的木质素酶活
    3.4 讨论
第四章 高酶活菌株预处理秸秆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菌株
        4.1.3 秸秆
        4.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4.2 试验方案
        4.2.1 H1、J12及Q4生长曲线的绘制
        4.2.2 秸秆原料成分分析
            4.2.2.1 纤维素的测定
            4.2.2.2 木质素的测定
            4.2.2.3 半纤维素的测定
        4.2.3 秸秆预处理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1、J12及Q4生长曲线的绘制
        4.3.2 秸秆原料成分分析
        4.3.3 秸秆预处理试验
            4.3.3.1 预处理小麦秸秆成分分析
            4.3.3.2 预处理玉米秸秆成分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992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992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