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蚕豆绿肥对紫色土氮素转化及春玉米氮素利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7:11
【摘要】:紫色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土壤之一,但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看,紫色土氮素含量普遍偏低,并且近年来紫色土的垦殖率和复种指数提高,加速了紫色土中氮素的流失,这使得氮素成为限制紫色土农业生产的营养元素。而绿肥作为优质的有机氮源,对改善土壤氮素营养状况有良好作用。本文选择紫色土上常见的蚕豆作为绿肥材料,采用两种绿肥利用方式:翻压和覆盖。通过室内恒温恒湿好气培养试验研究蚕豆绿肥对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和氮素转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揭示蚕豆绿肥改善紫色土氮素肥力的过程;通过春玉米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减氮配施蚕豆绿肥对紫色土上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明确蚕豆绿肥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总之,本研究旨在为改善紫色土氮素肥力及明确蚕豆绿肥在实际生产中的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蚕豆绿肥覆盖或翻压均促进了紫色土土壤NH4+-N含量、土壤矿质氮含量和土壤净氮矿化量的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有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所用绿肥处理的三者呈现类似变化趋势,即在0-21 d内变化较大,21 d后变化缓慢。就最大峰值而言,以上三者均表现为FY1.8FG3.0、FY3.0FG1.8FY0.6FG0.6。所有绿肥处理的NO3--N含量均随时间推迟而呈现先降低再迅速增加和缓慢增加的趋势;绿肥覆盖处理的NO3--N含量在第7 d和第63 d分别出现最小值和最大值,绿肥翻压处理的NO3--N含量在第5 d和56 d或63 d分别出现最小值和最大值,就最大值而言,土壤NO3--N含量表现为FG3.0、FG1.8FY3.0、FY0.6、FY1.8FG0.6。绿肥覆盖或翻压均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相同绿肥用量下,绿肥翻压处理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绿肥覆盖处理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2)所有处理土壤硝化率随时间呈“S”形变化,可划分为1-7 d迟缓阶段、7-28d快速上升阶段和28-63 d平稳阶段。在1-14 d内,土壤硝化率表现为绿肥覆盖处理绿肥翻压处理;21-63 d,绿肥覆盖或翻压均明显提高了土壤硝化率,且35 d后土壤硝化率有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28-63 d,所有绿肥处理的土壤硝化率均超过了90%。蚕豆绿肥覆盖或翻压均显著提高了紫色土土壤的氨氧化潜势和土壤硝化强度,且随绿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绿肥翻压量超过1.8%后,其硝化强度不再显著增加。相同绿肥用量下,绿肥翻压处理的土壤氨氧化潜势和土壤硝化强度大于绿肥覆盖处理的。(3)蚕豆绿肥覆盖或翻压均促进了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氨化细菌数量、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长。其中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数量随培养时间推进呈上升趋势,而氨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培养时间推进呈下降趋势。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随绿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随绿肥用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同绿肥用量下,绿肥翻压对紫色土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的增加效应大于绿肥覆盖。(4)减氮15%配施蚕豆绿肥覆盖或翻压均促进了成熟期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减氮15%配施蚕豆绿肥覆盖对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作用显著好于蚕豆绿肥翻压,但籽粒产量之间两者无显著差异。减氮30%配施蚕豆绿肥翻压也能显著促进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春玉米籽粒中的氮素有40.18~92.21%来源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转移,其中叶片和茎杆+叶鞘的氮素转运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7.99~50.62%和11.32~28.00%;而苞叶和穗轴的籽粒转运率较小,分别为0.41~14.49%和4.44~9.80%。从春玉米地上部总氮素转运来看,与F100相比,减氮15%和30%配施蚕豆绿肥覆盖或翻压均有助于氮素转运量增加,且绿肥翻压效果好于绿肥覆盖;减氮30%下配施蚕豆绿肥覆盖或翻压有助于氮素转运贡献率的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42.1;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光龙,唐时嘉,郭永明;紫色土系统分类(初稿)[J];土壤;1989年02期

2 谢守红;;衡阳市紫色土的特性及其改良利用[J];衡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1年03期

3 曾继华;紫色土连作蕃茄、瓜类可抗病,实践真知待究竟?[J];江西农业科技;1993年02期

4 汪德福;紫色土的林业利用[J];安徽林业;2000年03期

5 李勇;宁化县紫色土退化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J];福建水土保持;2000年01期

6 朱波,罗晓梅,徐佩,彭奎,何长见;紫色土肥力要素的剖面分异与肥力潜力[J];西南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7 何长高;紫色土利用方式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8 熊明彪,田应兵,宋光煜,石孝均,毛炳衡;紫色土K~+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9 丁武泉;包兵;李航;宋仲容;;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对重金属的吸附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10 聂明华;郑柏颖;;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紫色土(下篇)》出版获好评[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2 王正银;;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徐泰平;朱波;况福虹;汪涛;武永峰;;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渗漏迁移初探[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如何将剧烈流失的紫色土“包袱”变为财富?[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正银;;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何毓蓉;张保华;周红艺;朱波;;紫色土侵蚀产沙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7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紫色土表面物理化学特征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田茂芝;熊利军;蒋玮杰;张静媛;;川中丘陵区钙质紫色土(田)钾肥效益初探[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9 何毓蓉;张保华;周红艺;黄成敏;;紫色土的水土保持与持续农业环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黄利玲;王子芳;高明;余泺;张倩;;氮肥施用对紫色土活性酸与交换性酸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谭玉英 段学文 凌广辉;广昌5000亩紫色土种烟创产值850万元[N];抚州日报;2006年

2 曾恒贵 段学文;广昌推广紫色土种烟效益高[N];抚州日报;2010年

3 湖南省林科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张灿明;紫色岩区种龙须草[N];湖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玄德;紫色土耕地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李学平;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华;紫色土—作物系统对酸雨的响应与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徐勤学;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谌芸;植物篱对紫色土水土特性的效应及作用机理[D];西南大学;2012年

7 骆东奇;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韩建刚;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及养分流失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小燕;紫色土碎石分布及其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思兰;不同培肥措施下紫色土磷素有效性及淋溶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余米;沸石、壳聚糖对紫色土塘泥的改造效果初探[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先勤;不同养分管理条件下酸化紫色土磷淋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江秋菊;长期施肥对紫色土供钾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5 赵丽君;WEPP模型(坡面版)在紫色土区域高速公路边坡水土流失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5年

6 黄龙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紫色土侵蚀区土壤物理性质和易变碳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黄小燕;土层厚度对紫色土耕地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闫小娟;三种紫色土硝化作用及其硝化微生物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谢黎;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吸附菲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林晓;长期不同施肥对稻—麦轮作紫色土CO_2排放及有机质好氧矿化分解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3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13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