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茶园土壤有机碳的淋溶迁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12:11
【摘要】: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当前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准确评估淋溶规律和定量茶园系统碳淋溶通量大小,是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难点。茶园作为一种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探明其系统内的土壤碳含量和碳迁移渗透规律、大小,对减少茶园系统的碳排放,增加土壤有机碳储存,发展茶园低碳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5年、10年、20年、33年、56年茶园及其周边森林(56年茶园的周边为伴有少量乔木的草地)的各层土壤(0-20 cm一层,共6层12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原状土柱淋溶模拟实验和碳同位素示踪法探讨茶园土壤碳的淋溶通量大小及其淋溶迁移规律,并追溯其各土层的碳来源。通过测定茶园土壤的碳同位素13(613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容重(BD)、土壤pH值、总氮(TN)和氨氮(NH4+-N)含量,对比不同植茶年龄茶园的各层土壤样品的SOC含量和813C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淋溶机理。结果如下:(1)茶园土壤SOC含量和SOC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120 cm的土壤总碳密度为109.48Mg C/ha。(2)砍伐森林建植茶园后,其建植过程中损失的SOC在茶园建成后的恢复分为两个阶段:建植茶园10年内,40-120 cm土层的有机碳经历了一个有机碳的快速恢复期,但到33年时,该土层的有机碳仍然没有恢复到周边森林的同层碳浓度水平;在茶园建成20年后,茶园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积累主要发生在0-60 cm的表土层。(3)通过对有机碳δ13C比率的分析,明确了茶园土壤的碳淋溶途径真实存在。坡上的位置是影响茶园淋溶通量的因子。坡顶茶园的碳淋溶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坡中茶园的有机碳淋溶迁移缓慢,坡脚茶园有机碳淋溶损失较大。(4)各茶园有机碳淋溶迁移通量0-20 cm土层均高于0-40 cm土层,前者均值为5607.78 mg/m2,而后者均值为4358.27 mg/m2,说明20-40 cm土壤层截留了表层(0-20 cm)淋溶下来的22.28%的有机碳,但仍有有机碳迁移到40 cm土层以下。各植茶年龄的茶园的0-20 cm和0-40 cm土层SOC淋溶迁移损失通量均小于森林土壤,说明砍伐当地阔叶林建植茶园并未加剧了土壤碳的损失。20-40 cm土层SOC淋溶通量大小与植茶年龄呈负相关(P0.05),说明植茶年龄的延长有利于减小有机碳淋溶损失而增加茶园的碳储存能力。(5)高密度种植(10000株/ha)的茶园随植茶年限的延长,0-40 cm土层的pH随植茶年龄的延长而增加,碱化率分别为0.0158/yr,0.0140/yr;40-80 cm土层的pH随植茶年龄变化不明显;80-120 cm土层的pH则随植茶年龄的延长而降低,酸化率分别为-0.0161/yr和-0.0245/yr;低密度种植(5000株/ha)的茶园各层土壤pH与周围森林没有显著差异(P0.05),未发现酸化现象,低密度种植能够减缓茶园土壤的酸化。(6)本研究未发现SOC淋溶迁移通量受茶园土壤本底有机碳、土壤pH、土壤总氮以及铵态氮浓度的影响(P0.05)。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9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5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25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