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小浮萍生长特性及草鱼、团头鲂对小浮萍摄食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15:27
【摘要】:小江是三峡水库具代表性的重要支流。三峡水库成库后,其富营养化状况日趋严重,从而导致该流域浮萍爆发的现象日益频繁。利用草鱼、团头鲂等典型草食性鱼类对浮萍爆发进行生物控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了解小浮萍(Lemna minor)的生长特性,以及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对小浮萍的摄食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合理利用草鱼和团头鲂控制小江回水区浮萍的爆发提供依据,采用人工培养取自三峡小江的小浮萍,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小浮萍的种群生长特征和温度、氮磷营养盐对小浮萍生长的影响,以及草鱼、团头鲂摄食小浮萍时的最大摄食量(C_(max))和最大摄食率(FR_(max))与体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模拟小江氮磷营养水平及pH的人工培养液培养小浮萍,在长达4周的培养期内,小浮萍种群的生长曲线呈“J”型特点,生物量以指数形式增长,叶状体数扩大了21.667倍,鲜重增加了9.756倍。使用指数增长模型对小浮萍种群的增长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以叶状体数(个)和鲜重(mg)为指标拟合出的种群生长方程分别为:N_t=31.7140·e~(0.1138t)和N_t=42.6930·e~(0.0885t)。2.以模拟小江氮磷营养水平及pH的人工培养液培养小浮萍,对于实验设置的五个温度组(10℃、15℃、20℃、25℃和30℃),10℃低温时,小浮萍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之后,随温度的升高,小浮萍的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逐渐增大,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DT)则逐渐缩短;30℃高温时,小浮萍的相对生长率达到最大,分别为0.127d~(-1)(叶状体数)和0.119d~(-1)(鲜重),倍增时间最短,分别为5.49d(叶状体数)和5.83d(鲜重)。由此表明,小浮萍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但不耐低温,为喜热品种。3.以硝态氮为氮源,对于实验设计的五个浓度组(0.5 mg/L、1.5 mg/L、3.0mg/L、5.0 mg/L、15.0 mg/L),0.5mg/L低浓度时,小浮萍的生长受到抑制;之后,随硝态氮浓度增大,小浮萍的相对生长率逐渐增大,倍增时间逐渐缩短,但二者的变化速率逐渐减缓;15.0mg/L硝态氮时,相对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为0.149d~(-1)(叶状体数)和0.157d~(-1)(鲜重),倍增时间最短,为4.67d(叶状体数)和4.41d(鲜重)。另外,5.0mg/L硝态氮时的相对生长率和倍增时间与15.0mg/L硝态氮时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5.0mg/L硝态氮已能满足小浮萍的生长需求。4.以氨氮为氮源,开始时,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小浮萍生长速度明显增大,3.0mg/L时达到最大,相对生长率增大到0.088d~(-1)(叶状体数)和0.084d~(-1)(鲜重),倍增时间仅为7.91d(叶状体数)和8.28d(鲜重)。之后,小浮萍生长受到NH3毒害作用的抑制,生长速度急剧下降,15.0mg/L氨氮时,小浮萍几乎停止生长,相对生长率达到最小值,仅有0.009d~(-1)(叶状体数)和0.011d~(-1)(鲜重),倍增时间则高达76.68d(叶状体数)和67.12d(鲜重),达到最大值。5.磷浓度对小浮萍生长的影响较小。0.02mg/L低磷浓度时,小浮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随磷浓度的增大,小浮萍相对生长率明显增大,倍增时间也显著缩短,0.10mg/L磷浓度时,以叶状体数和鲜重表示的相对生长率均达0.115d~(-1),倍增时间则分别为6.02d(叶状体数)和6.03d(鲜重);之后,再随磷浓度的增大,小浮萍的生长速度趋于稳定。可看出,0.10mg/L磷浓度已能满足小浮萍的生长所需。6.在相同水温(25.82±0.57℃,Mean±SD)条件下,随着体重的增加(40.36~478.17g),草鱼最大摄食量增大,但最大摄食率呈减小的趋势,两者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分别为C_(max)(g/(d·fish))=2.460W0.779和FR_(max)(%/d)=246.0W-0.221。水温(16.55~30.50℃)对草鱼最大摄食量和最大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最大摄食量和最大摄食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分别为C_(max)(g/(d·fish))=0.074T2.045和FR_(max)(%/d)=0.164T~(1.940)。建立的预测不同温度和体重条件下草鱼对小浮萍最大摄食率的模型为:FR_(max)(%/d)=0.410T~(1.940)W-0.221。7.在水温相同(30.69±0.87℃,Mean±SD)的养殖条件下,随着体重的增加(62.93~411.83g),团头鲂最大摄食量增大,但最大摄食率呈减小的趋势,两者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分别为C_(max)(g/(d·fish))=2.528W~(0.717)和FR_(max)(%/d)=252.8W~(-0.283)。水温(17.95~32.53℃)对团头鲂最大摄食量和最大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最大摄食量和最大摄食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分别为C_(max)(g/(d·fish))=0.271T~(1.618)和FR_(max)(%/d)=0.325T~(1.533)。建立的预测不同温度和体重条件下团头鲂对小浮萍最大摄食率的模型为:FR_(max)(%/d)=1.228T~(1.533)W~(-0.28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5.112;S965.1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永生,赵广虔;主养草鱼种也可获高产[J];科学养鱼;2001年04期

2 黄邦星;一龄草鱼种培育的主要措施[J];科学养鱼;2002年06期

3 黄邦星;一龄草鱼种培育的主要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02年11期

4 魏国;稻田主养草鱼种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13期

5 冉井洪;李维玉;姚茂华;;利用芜萍培育草鱼种试验[J];科学养鱼;2007年09期

6 贾旭龙;;西北地区浮萍培育草鱼种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12年23期

7 周工健;;用空气发酵饲料饲养草鱼种[J];淡水渔业;1974年08期

8 何人杰;苏木成;;《大规格草鱼种培育技术研究》试验初报[J];湖南水产科技;1982年03期

9 尹孟杰;谢建军;陈英鸿;;稻田培养草鱼种主要生态功能的研究[J];湖南水产;1984年02期

10 ;岭上组稻田养草鱼种效益显著[J];湖南水产;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乔顺风;李红顺;;草鱼健康养殖与肝胆病防治技术要点[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2 王红权;赵玉蓉;王小娜;金柏涛;;牛膝多糖对草鱼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浪彬;吴东生;陈文锋;;草鱼池塘无公害高产养殖技术[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4 皇甫加清;张耀光;周传江;蒲德永;;氯氰菊酯暴露对草鱼4种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吴宗文;吴小平;李杰;;网箱草鱼浮、沉性饲料生态养殖效益对比[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6 吴宗文;刘志全;宋刚杰;张健;高启平;高廷富;罗华;吴小平;张雨熙;吴强强;;水库网箱浮、沉性饲料养殖草鱼效果的对比试验[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冯德庆;黄勤楼;钟珍梅;黄秀声;唐龙飞;;我国种草养鱼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耀县水利局 冯玲贤;草鱼的浸泡防病[N];陕西科技报;2001年

2 陈若军;提高草鱼种成活率的办法[N];中国渔业报;2007年

3 薛志成;“一根笋”法养草鱼[N];云南科技报;2007年

4 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张耀武;草鱼种添喂壳聚糖成活率高[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5 王春华;大规格草鱼种养殖[N];中国渔业报;2012年

6 李宁;育浮萍养草鱼[N];福建科技报;2004年

7 范爱华;正确养殖草鱼[N];河南科技报;2001年

8 M.C.柯里默 周恩华 张建;利用豆粕型饲料在池塘中生产草鱼[N];中国渔业报;2006年

9 上海水大;挽救草鱼种质资源刻不容缓[N];中国渔业报;2007年

10 文/张坷 李平;草鱼“一根笋”高产养殖技术[N];北京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春红;草鱼肝胰脏脂肪蓄积评价及变化机制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慧;2,4-二氯苯酚致草鱼原代肝脏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郭小泽;饲料中非蛋白能量源对草鱼脂肪蓄积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夏斌;草鲢复合养殖池塘主要营养要素生物学循环过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辉;小浮萍生长特性及草鱼、团头鲂对小浮萍摄食力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唐春华;草鱼CRP基因cDNA克隆与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田鹏;水体中镉暴露对草鱼的氧化胁迫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陈丽婷;3种优质青饲料对草鱼饲养效果及投喂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蒋明;草鱼幼鱼对维生素A、D和K需要量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温静;磷对中期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白燕;鲫鱼、草鱼离体肠道对酪氨酸和脯氨酸的吸收、转运与利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肖家顺;大蒜素/陈皮复方制剂对草鱼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徐介民;壳聚糖对草鱼生长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冯德庆;南方山区鱼用优质牧草筛选和饲喂草鱼效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9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39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f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