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投喂海蜇对银鲳生长、消化、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08 05:28
【摘要】:本论文以银鲳为对象,首先研究人工饲养条件下额外投喂海蜇对银鲳生长、消化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6.02±1.24)g的银鲳进行实验。设立了5组不同的额外投喂海蜇频率组,依次为无额外投喂海蜇组(对照组)、1次/天、1次/3天、1次/6天和1次/12天(依次标记为O组、A组、B组、C组和D组),进行为期60天的养殖实验。通过分析实验中期(36天)和实验结束时(60天)银鲳的生长情况及其不同组织中主要蛋白与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银鲳在额外投喂海蜇过程中,其生长、机体蛋白和脂类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36天和60天时,高频率额外投喂海蜇组(A组和B组)银鲳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D组,但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并无显著差异(P0.05);高频率组(A组和B组)银鲳肝脏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与低频率(C组和D组)和对照组相比同样表现出了升高趋势;60天时A组血清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肝脏与肌肉中LPL活性虽无显著性差异;60天时,高频率组(A组和B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低投喂频率组(C组和D组)(P0.05),肌肉组织中,额外投喂海蜇试验组FA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天时对照组银鲳侧囊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低频率组(C组和D组)(P0.05),60天时试验组银鲳肠道α-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和O组银鲳60天时侧囊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36天时(P0.05);36天时仅C组银鲳侧囊胃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银鲳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60天时各组银鲳侧囊和肠道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60天时A组、B组和C组银鲳侧囊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D组(P0.05),同时低于对照组但不显著(P0.05)。各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额外投喂海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鲳的生长率,组织中蛋白与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在高频率额外投喂海蜇组均呈现出了一定的升高趋势,额外摄食海蜇并不能显著提高银鲳侧囊和肠道消化酶活性,侧囊有一定的化学性消化功能,银鲳的主要消化器官为肠道。在银鲳人工养殖过程中,基于生长性能与机体代谢能力的分析,每3天额外投喂一次海蜇较为适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银鲳摄食海蜇对其皮肤和血清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3.40±5.65)g,之前从未接触过水母的银鲳进行实验。实验设置不投喂海蜇的对照组,和投喂海蜇的试验组,分别在2h,6h,12h,24h,72h随机捕捞银鲳作为样本,测定血清和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溶菌酶(LZM)、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结果显示,投放海蜇后,血清SOD活性在2h时显著增强(P0.05),之后呈波动变化,但都与初始值无显著差异(P0.05),皮肤SOD活性2h时显著增强(P0.05)。投喂组皮肤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投喂组和对照组,血清和皮肤各时间点两组银鲳CAT活性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投喂组银鲳血清AChE活性在2h和24h出现两个峰值,其中24h为最高点(1.23±0.22)U/ml,对照组各时间点AChE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血清LZM活性变化不显著,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组皮肤LZM活性呈逐步上升后保持平稳的趋势,各时间均显著高于初始值(P0.05);投喂组皮肤IgM含量呈逐步上升而后波动变化,6h和24h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对照组IgM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投喂组血清补体C3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回落,2h显著小于6h和12h时(P0.05),对照组和投喂组皮肤补体C3含量在各时间点皆无显著变化。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在海蜇群中摄食海蜇后,银鲳体内血清各免疫和应激指标并大多没有明显变化,而皮肤的测量指标显示银鲳在进入海蜇群后会出现应激反应并逐渐适应,同时相对于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有所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兆鸿;张艳亮;高权新;彭士明;张晨捷;;饲料维生素E水平影响云纹石斑鱼幼鱼对氨氮胁迫的响应[J];动物营养学报;2015年05期

2 李婷婷;张慧芳;晋高伟;姜杨;励建荣;;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5年12期

3 蒋左玉;姚俊杰;安苗;熊铧龙;朱忠胜;;葡萄糖、维生素C浸泡对普安银鲫胚胎发育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及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活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4年11期

4 李建生;胡芬;严利平;;东海区银鲳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8期

5 韩春艳;郑清梅;陈桂丹;刘丽霞;;氨氮胁迫对奥尼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南方水产科学;2014年03期

6 李彬;梁旭方;刘立维;袁小琛;朱文欢;李杰;;饲料蛋白水平对大规格草鱼生长、饲料利用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7 黄智慧;马爱军;雷霁霖;;鱼类体表粘液凝集素研究进展[J];动物学研究;2013年06期

8 李渊;宋娜;KHAN Fozia Siyal;柳本卓;高天翔;;银鲳形态特征与DNA条形码研究[J];水产学报;2013年11期

9 田娟;孙立威;文华;蒋明;吴凡;刘伟;张明明;;壳寡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前肠组织结构及肠道主要菌群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3年03期

10 孙瑞健;张文兵;徐玮;麦康森;;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2654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54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3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