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新型陶粒浮床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16:16
【摘要】:近年来,生物浮床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采用以陶粒为主要骨料制成的新型浮床,研究了浮床在池塘养殖中的综合应用效果,以期为陶粒浮床在池塘养殖和水污染治理中的运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讨了陶粒浮床对养殖池塘水体的净化效果。2014年5月-10月,选择6口面积为400m2的精养鱼池,分成两组,一组架设覆盖度为5%的新型陶粒浮床,另一组池塘作为对照,研究了浮床对精养鱼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架设陶粒浮床后,池塘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浮床组水质理化参数均值为:透明度(SD)23.18cm,有机物(CODMn)含量为19.48mg/L,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总氮(TN)分别为1.54mg/L、0.026 mg/L和7.61 mg/L,总磷(TP)和无机磷(IP)为0.55 mg/L和0.17 mg/L。统计分析表明,以上各水质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2.研究了陶粒浮床系统对池塘水体浮游藻类和浮游细菌的影响。试验期间共检出浮游藻类8门115属189种。浮床组和对照组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值为:浮床组,284×106ind/ml和234.1mg/L;对照组,288×106ind/ml和349.3mg/L。统计分析表明,浮游植物数量差异不显著,但生物量有显著性差异。从浮游植物数量上看,浮床组和对照组养殖水体中优势类群为绿藻门和蓝藻门,贡献率在90%以上;从藻类生物量来看,绿藻门占绝对优势。浮床组养殖池塘与对照组传统养殖相比,水体中细菌总数(BN)、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整个养殖过程中,浮床组池塘水体细菌总数和微生物代谢活性均值为:4.02×106/ml和0.76,显著高于对照组池塘。同时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池塘。3.探讨了陶粒浮床水质净化机制。研究了陶粒浮床床体、浮床基质和浮床植物根部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变化与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床床体、浮床基质和植物根部4种酶活性随着季节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浮床床体和植物根部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植物根部磷酸酶活性与池塘水体中TP、IP和CODMn去除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TN、NO2--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CODM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脱氢酶活性与CODMn、TN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浮床床体磷酸酶活性同样与水体中TP、IP和CODMn去除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TN、NH4+-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CODM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而浮床床体脱氢酶活性与CODMn、TN去除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4.探讨了陶粒浮床-池塘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池塘养殖功效得到加强,浮床组主养鲫鱼成活率92.3%,出塘规格321.4g/尾,鲫鱼产量达到11112.8kg/hm2,,鱼总产量达到14415.2 kg/hm2,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浮床养殖模式较传统养殖模式鲫鱼产量提高15.8%。浮床组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比为1.13,对照组仅为1.01;池塘养殖对周围环境影响降低,浮床组在养殖结束后,相较于对照组的传统养殖,氮减排20.5%,磷减排17.6%。另外,浮床处理后的精养池塘,底泥沉积的氮、磷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2.9%、11.9%。可以看出,陶粒浮床对减少精养池塘游泥产生、延缓池塘老化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陶粒浮床-池塘养殖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在改善水质,提高鱼类成活率和增长率、增加养殖收益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文】:

示意图,陶粒,示意图,保护网


(7)板块上每 10cm 预留一个植物栽培孔,栽培孔直径为 10cm;(8)将制作好的陶粒浮板自然风干后即可投入使用。陶粒浮板示意图如图 1-1 所示。图1-1 陶粒浮板示意图Fig. 1-1 Real-life scenery chart of the ceramsite floating bed2.1.3 栽培篮陶粒浮板栽培孔内设有活动的栽培篮,栽培篮的网眼直径小于 1.0 3潯T耘嗬耗谕ü〈不手种菜参铩,

本文编号:2658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58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