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亚热带海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0
  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微型生物食物网中的重要环节。纤毛虫对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有着良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分别在南海北部湾北部和福建省深沪湾进行浮游纤毛虫样品的采集,对纤毛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春季,对北部湾北部表层海域的研究,共鉴定纤毛虫36种,隶属于3目(寡毛目Oligotrichida,刺钩目Haptorida,丁丁目Tintinnida),13属。 表层海域的浮游纤毛虫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特点,总纤毛虫和无壳纤毛虫的密集区都位于中越边境沿岸、琼州海峡西侧海域以及铁山港附近海域,砂壳纤毛虫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区的西南部海域和琼州海峡西侧海域。总纤毛虫丰度的变化范围是555-5985ind.L-1,无壳纤毛虫丰度为555-5970ind.L-1,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285ind.L-1。 2)夏季,对北部湾北部不同水层的研究,共鉴定纤毛虫101种,隶属于7目(寡毛目Oligotrichida,刺钩目Haptorida,游...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浮游纤毛虫概述
    1.2 浮游纤毛虫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1.3 浮游纤毛虫的时空分布特征
    1.4 纤毛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春季北部湾北部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海区
        2.1.2 站位设置
        2.1.3 样品采集及数据收集
        2.1.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环境因子
        2.2.2 纤毛虫种类组成
        2.2.3 纤毛虫水平分布
        2.2.4 纤毛虫群落划分
        2.2.5 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纤毛虫丰度与种类数
        2.3.2 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夏季北部湾北部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海区
        3.1.2 站位设置
        3.1.3 样品采集及数据收集
        3.1.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环境因子
        3.2.2 纤毛虫种类组成
        3.2.3 纤毛虫水平分布
            3.2.3.1 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
            3.2.3.2 纤毛虫生物量的水平分布
            3.2.3.3 纤毛虫种类数的水平分布
            3.2.3.4 纤毛虫多样性的水平分布
            3.2.3.5 砂壳纤毛虫和无壳纤毛虫的水平分布
        3.2.4 纤毛虫垂直分布
        3.2.5 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比较
        3.2.6 纤毛虫群落划分
        3.2.7 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纤毛虫群落的空间分布
        3.3.2 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3 纤毛虫群落与水团、海流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深沪湾大型砂壳纤毛虫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海区
        4.1.2 站位设置
        4.1.3 样品采集及数据收集
        4.1.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环境因子
        4.2.2 砂壳纤毛虫种类组成
        4.2.3 砂壳纤毛虫水平分布
        4.2.4 砂壳纤毛虫群落划分
        4.2.5 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4.2.6 砂壳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采样方法及研究类群
        4.3.2 砂壳纤毛虫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4.3.3 砂壳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结果
    5.2 主要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88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888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a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