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烟台近海周丛类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2 20:44
【摘要】:纤毛虫隶属于原生生物界,纤毛门,是形态最复杂和最高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所处微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中起重要的枢纽性作用。作为一种良好的模式生物,纤毛虫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等科学领域当中,且在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方向上具有独特的研究地位。本研究以烟台近海周丛类纤毛虫为研究对象,对烟台近海的20种周丛类纤毛虫(涉及3纲8目16属)进行了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同时也对相关类群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发现并建立了一个新种—掌状聚缩虫Zoothamnium palmphlatum n.sp.,形态学描述如下:群体交替分支,侧枝发达,高度可达1.3 mm。虫体大小71~86×33~49μm,双层口围缘。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顶端。大核“C”形,横位。口围缘到反口纤毛环的银线数目为74~102,反口纤毛环到帚胚的银线数目为35~45;口区小膜3由两条平行的动基列组成。本研究将这一新种与其形态学相似种和序列相似度最高种的二级结构的各区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序列相似度和二级结构相似度没有必然联系,即序列相似度越高并不意味着二级结构越相似,反之亦然;(2)18S rDNA二级结构可能为分析聚缩虫属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依据,进一步说,某些呈现种内物种特异性的二级结构区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物种区分。2.结合系统发生树,分析聚缩虫三大类群、累枝虫两大类群、鞘居虫、盖虫等二级结构在种间和种内的差异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聚缩虫的三大类群(聚缩虫clade I、聚缩虫clade II和聚缩虫clade III)可通过H10区、H25区、H47区加以区分;(2)累枝虫两大类群(累枝虫clade I和累枝虫clade II)可通过E10_1区、H10区、H12区、H17区、H37区加以区分;(3)聚缩虫clade III和累枝虫clade II可通过E23_1-2区和H44区加以区分;(4)鞘居虫和聚缩虫三大类群、累枝虫clade II可通过E10_1区加以区分;(5)累枝虫clade I、盖虫科和上述其它类群可通过H10区加以区分。本研究结合系统发生树上的各物种的系统发生位置,对缘毛类纤毛虫中的重要类群的可区分二级结构区段做了汇总,研究发现二级结构区段也是进行缘毛类纤毛虫类群区分的良好标记;同时,首次用现代分类学方法完整研究并报道了一种聚缩虫属纤毛虫新种,增加了该属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子数据。
【图文】:

路线图,实验技术,路线图


2.材料与方法2 材料与方法2.1 样品采集结合纤毛虫的生活习性特点及烟台气候特征,确定样品的采集时间为每年的 3月中下旬到 10 月上旬,采集地为逛荡河口、辛安河口、海参养殖场;采样方法为原位采样法和挂载玻片法。依据采集到的样品种类特征,用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分离、对于实验条件下可培养的种类可进行纯培养,对于不可培养的种类则直接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2.2 活体观察与染色制片活体观察采用 Olympus DP72 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40~1000×;蛋白银染色采用Wilbert (1975)蛋白银法,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模型图,二级结构,模型图,四膜虫


6图 2.2 SSU rRNA 二级结构模型图Fig. 2.2 SSU rRNA scoondary structure model2.4.2 各区段二级结构保守序列的筛选纤毛虫各区段二级结构划分参照四膜虫(Tetrahymenna canadensis),,其序列号为M26359。将测序得到的纤毛虫及其相关种类的序列与四膜虫的序列用 Bioedit 软件进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5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耿;王兴仿;杨土金;王玉群;;鱼体表聚缩虫的危害和杀灭方法[J];科学养鱼;2016年11期

2 黄加祺,邱文倩;几种药物对聚缩虫毒杀试验[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3 沈亚林;郑国兴;李何;;聚缩虫形态、繁殖和生态的研究[J];海洋渔业;1991年04期

4 吴秀云;章纪勇;周怡彬;;硫酸锌杀灭聚缩虫降低耐药性的对策[J];中国水产;2009年04期

5 沈锡祺,候连生,李益勋,徐兆礼,郑国兴;对虾塘聚缩虫的预报及优势种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6 彭劲松;王玉群;杨土金;;“精博纤苔净”杀灭鱼体表寄生聚缩虫[J];科学养鱼;2011年01期

7 王诗瑶;河蟹育苗期聚缩虫类病的危害与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0年18期

8 黄加祺,陆岳龙;不同附着基对聚缩虫附着的影响[J];海洋科学;1999年05期

9 刘德模,周时强;孔雀绿除杀对虾幼体聚缩虫的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10 严隽箕;聚缩虫在对虾人工育苗中的危害[J];水产科学;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嘉峗;沈锦玉;杨国梁;王军毅;尹文林;徐洋;;重楼杀灭罗氏沼虾寄生纤毛虫的初步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季道德;青岛沿海固着亚目缘毛类纤毛虫的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艳;烟台近海周丛类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D];烟台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36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36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0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