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AFM研究微绒毛、细胞膜微丝骨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7 01:51
【摘要】:细胞膜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和多种生理功能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而细胞膜的某些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细胞表面的一些特殊结构,如微绒毛,它在营养物质吸收、免疫调节、信号传导等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技术的限制,生理条件下,纳米尺度上微绒毛结构的变化与吸收功能的关系还没有直接的证实。微丝不但对微绒毛结构起到支撑作用,还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参与细胞形貌的维持、细胞粘附、细胞运动等生理功能,而近生理条件下,微绒毛和微丝在细胞中的空间分布特点还存在许多问题尚待探讨。此外,微丝参与机械力引起的多种生理活动,然而微丝是否参与相邻细胞间自噬信号的传递还不清楚。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具有特殊优势,可以生理条件下对多种生物样品进行高分辨成像的同时获得样品的理化性质,已经应用于从单分子、细胞到组织样品的研究中。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利用AFM的高分辨成像,以及精准控制力优势,结合荧光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在活细胞水平上,观察了微绒毛和微绒毛簇的动态变化;近生理条件下,纳米尺度上,研究了微绒毛结构的变化与吸收功能的关系,以及微丝和微绒毛的空间分布特点;此外,还初步探究了微丝在机械力引起的相连细胞间自噬信号传递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通过AFM的高分辨成像,在纳米尺度上,观察到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结构,获得单根微绒毛的尺寸及形貌特征。对活细胞进行连续原位成像,研究了细胞表面两种亚型的单根微绒毛及微绒毛簇的动态变化,发现了单根微绒毛的生长周期和微绒毛簇的解聚和聚合的现象。此外,对饥饿状态下,微绒毛结构的变化与葡聚糖吸收的直接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微绒毛结构是动态可逆的变化。第二,基于AFM精准控制力的特点,探究了细胞膜外微绒毛及细胞膜内侧微丝的分布。在基本不破坏细胞结构的情况下,研究了微绒毛及微丝结构在细胞中的两层分布:细胞膜表面为微丝构成的单根和聚集成簇的微绒毛结构以及在这层下面是由粗细不同的微丝构成的致密网格结构。此外,通过AFM高分辨成像还获得了的单根微丝的形貌和细胞内致密微丝网格结构的特点。第三、利用AFM精准控制力的优势,还初步探究了微丝在自噬信号传递中的作用。通过AFM的针尖刺激细胞,研究了纳米机械力对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发现了机械力引起的细胞自噬能传递给相连细胞,并且这种传递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胞间均会发生。最后,通过构建N2a细胞的间隙连接,探究了间隙连接在相邻细胞间自噬传递中的作用。以上研究工作展示了AFM在研究活细胞的动态过程和细胞内微丝的空间分布中的优势,以及微丝在力信号传递中的功能。文章最后对以上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图文】:

形貌,细胞表面结构


可以提高人们对生命奥秘和人类相关疾病的理解。通过对细胞表面进行观察,发现细胞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粗糙的,细胞表面杂乱分布着多种形貌的结构成分(图1.1a),有些类似囊泡结构,有些柱状体结构。细胞表面的这些复杂成分,使得普通方法很难区分细胞表面的结构和组分。目前,已经认识到细胞膜上存在一些特殊的结构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脂筏等,此外细胞表面还有一些特化的器官,如微绒毛、纤毛、片状伪足等(图1.1 b)[50-52],这些结构在生理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如物质的吸收、信号传递、抗原呈递

细胞膜


脂质、40%蛋白质、2%-10%糖类、少量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63](图1.2a)。磷脂、胆固醇和糖脂构成膜脂质的主要部分。细胞膜表面的复杂成分,对细胞表面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因为这些结构较小,又很难分离和去除,甚至有些结构大小类似,因此细胞膜结构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此外,细胞膜内侧的细胞器、以及细胞骨架等结构成分,对细胞膜的支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64](图1.2b)。细胞中的结构成分(微丝、微管、内质网等)与细胞膜相互作用,能形成高度有序复杂的代谢网络,,这些结构对于维持细胞的活性和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焕凤;代华琴;曹跃芬;;植物微丝骨架的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年11期

2 钱东;向云;;植物特有微丝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年08期

3 曾水清;胡椿枝;;细胞微丝——PVR发病机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7年03期

4 宋力夫;;微丝凝集素[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8年02期

5 后横;;微丝动力学很多问题但很少答案[J];国外医学情报;1988年05期

6 余泽华,龚本迪,胡玉;Ac-NPV感染家蚕细胞后微丝系统的变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7 王华东;;牙源性钙化上皮瘤中中间微丝的免疫组化定位[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9年05期

8 陈琼;黄善金;于荣;;植物微丝骨架动态变化的调节[J];植物生理学报;2011年01期

9 徐霞,訾惠君,孙一娜,任海云;花粉原生质体极性重建及萌发过程中的微丝骨架列阵[J];科学通报;2004年15期

10 吴涛,余新泉,吉年峰,章海兵,胡敏强;不锈钢微丝的制备及组织和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国;;微丝与细胞行为[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俊杰;郑中玉;薛陕;李瀚海;王育人;乐捷;;微丝细胞骨架参与植物重力感知和响应的机制研究[A];2016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2016年

3 王端顺;徐淑惠;胡云英;马跃;孙惟东;汪X仁;;钙调素拮抗剂——三氟啦嗪对微丝组装的响影[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彭雄波;孙蒙祥;杨弘远;;高等植物受精卵中精核的迁移依赖于微丝而不依赖于微管[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艳;徐进;刘光欣;施季森;;杂交鹅掌楸悬浮培养体细胞发育过程中微丝骨架变化[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尹力;柳惠图;王端顺;;微丝聚合的改变对PIP_2及DG水平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7 黄岂平;蔡绍皙;石宇;向昆仑;;基底应变可通过改变微丝骨架的张力调节Rho蛋白活性[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邵阳光;;细胞骨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和平;任海云;;Rop1Ps对百合花粉管生长和微丝骨架排列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樊小雪;向云;任海云;;拟南芥钙依赖性微丝结合蛋白AtABP41的分离纯化与特性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仙本明;生产不锈钢微丝的前景分析[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刘德君 李荣霞;盂县不锈钢微丝项目填补省内空白[N];阳泉日报;2011年

3 江水;小企业名品占领大市场[N];江苏经济报;2006年

4 沈银书;我国科学家揭示微丝调节水稻形态发育新机制[N];农民日报;2015年

5 仙本明;山东兖矿水泥厂不锈钢微丝生产线投产[N];中国建材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毛庆 通讯员 张小华 郭礼华 实习生 韩斌;区里来了大学教授管科技[N];南京日报;2010年

7 金利;为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AFM研究微绒毛、细胞膜微丝骨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赵艺;拟南芥微丝结合蛋白SCAB1在调控保卫细胞开关中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思达;多相及镀层复合微丝巨磁阻抗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刘景顺;非晶微丝的巨磁阻抗效应及其连接和温度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程云会;血管平滑肌细胞SM22α的表达调节及其功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6 安美文;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生化刺激与力学行为的耦合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嘉丽;微丝骨架在DENV2感染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丁志义;Ni-Mn-Ga(Co,Cu)形状记忆合金微丝多场下物理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9 樊婷婷;拟南芥微丝结合蛋白Profilin3体内生理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贾红磊;植物特有微丝交联蛋白-CROLIN1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顺捷;拟南芥微丝解聚因子ADF8和ADF11的功能初探[D];兰州大学;2015年

2 胡丹;拟南芥微丝结合蛋白AtVLN1调节不同器官组织细胞生长的功能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3 戚拓;微丝聚合基因TaARPs在小麦对条锈菌抗病性中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姣;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花药细胞内微丝骨架和胼胝质的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晶;微丝相关的微囊藻毒素毒性机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6 李代庆;小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前后的形态及其微丝蛋白的适应性改变[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许康萍;Φ0.018mm超细不锈钢微丝生产工艺的开发与优化[D];南昌大学;2007年

8 王莹;芽再生过程中微丝骨架通过调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影响干细胞的再生[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9 赵艳;杂交鹅掌楸悬浮培养体细胞的微丝骨架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左海;微丝骨架在辣椒抗小麦条锈菌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67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67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