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GH43家族β-D-木糖苷酶RuXyn1在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2-01-26 17:29
  木聚糖的降解需要内切β-木聚糖酶和β-D-木糖苷酶的协同作用,β-D-木糖苷酶能将β-木聚糖酶的水解产物木寡糖降解为木糖,因此在半纤维素的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中国牦牛瘤胃微生物来源的糖基水解酶GH43家族β-D-木糖苷酶基因RuXyn1克隆到含两种不同分泌信号肽(菊粉酶信号肽和α-factor信号肽)的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分泌表达载体(pUKDN132和pUKDN129)中,转化K.marxianus Fim-1 ura3Δ,通过筛选获得两株分泌表达β-D-木糖苷酶基因RuXyn1的重组菌株Fim-1/pUKDN132-RuXyn1和Fim-1/pUKDN129-RuXyn1.重组菌株摇瓶培养72h后,上清液中β-D-木糖苷酶酶活分别为0.304U/mL和0.045U/mL.在5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中,Fim-1/pUKDN132-RuXyn1分泌表达的β-D-木糖苷酶酶活为1.75U/mL,而Fim-1/pUKDN129-RuXyn1的酶活为1.6U/mL,表明在表达β-D-木糖苷酶RuXyn1时,菊粉酶信号肽介导的分泌效率优于α... 

【文章来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GH43家族β-D-木糖苷酶RuXyn1在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应用


保留型与反转型β-木糖苷酶的催化反应

木糖,玉米,酶法,酸处理


图4 K.marxianus重组菌株高密度发酵上清的SDS-PAGE检测此外,我们还检测了降解反应过程中的葡萄糖释放量,发现三酶混合组水解96h生成的葡萄糖量为63.65g/L,较二酶混合组和CTec2组分别提高了6.1%和13.7%(P<0.01)(图5(c)).图5(d)为水解96h各组样品上清的HPLC检测结果,可以发现三酶混合组在保留时间7.5min处的产木糖峰和11min处的产葡萄糖峰(图5(d))高于二酶混合组和纤维素酶CTec2组.上述结果表明玉米芯酶解时,在β-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CTec2中加入β-木糖苷酶RuXyn1能更显著提高玉米芯的降解效率,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和木糖.由于底物玉米芯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紧密粘合并起着固定纤维素的作用[21],β-木糖苷酶RuXyn1的加入促进了玉米芯中半纤维素的降解,释放木糖,同时纤维素与酶的接触反应面积也随之增加,在CTec2纤维素酶的水解作用下,水解纤维素产生了更多的葡萄糖.

高密度,菌株,木糖,纤维素酶


为了检测经重组表达的木糖苷酶RuXyn1对玉米芯的水解能力,我们以2%稀酸预处理玉米芯为底物,测试了β-木糖苷酶RuXyn1与β-木聚糖酶、纤维素酶Cellic CTec2酶的组合降解玉米芯的效果.水解上清液中还原糖的DNS法检测结果发现,在β-木聚糖酶与纤维素酶CTec2中添加1U的β-木糖苷酶RuXyn1后,水解96h后产生的总还原糖量较β-木聚糖酶、纤维素酶CTec2组合酶和纤维素酶CTec2组分别提高了7%(P<0.05)和29.4%(P<0.01)(图5(a)).表明β-木糖苷酶RuXyn1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玉米芯底物的水解效率.各组样品上清液的HPLC检测结果发现,β-木糖苷酶RuXyn1、β-木聚糖酶与纤维素酶CTec2混合组水解96h生成的木糖量为9.13g/L,比β-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CTec2或纤维素酶CTec2单酶水解分别提高了12.4%(P<0.05)和23.4%(P<0.01)(图5(b)).其中,由于纤维素酶Cellic CTec2酶为复合酶,包含少量β-D-木糖苷酶(0.33IU/mg)[20],故其单独水解玉米芯的产物中也包含木糖.图5 β-木糖苷酶RuXyn1提高稀酸处理玉米芯的酶法糖化效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浓玉米秸秆碱法预处理及半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研究[J]. 连战,吕志飞,刘彬,刘欣,李乔丹,田冰,庄倩倩,刘同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10)
[2]信号肽对木聚糖酶在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中分泌表达的影响[J]. 吴玥,周峻岗,吕红.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3]微生物产β-木糖苷酶的研究进展[J]. 范园园,李秀婷,滕超.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2)
[4]秸杆中半纤维素的结构及分离新方法综述[J]. 许凤,钟新春,孙润仓,詹怀宇.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5(S1)
[5]信号肽序列对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质的影响[J]. 熊爱生,彭日荷,李贤,范惠琴,姚泉洪,郭美锦,张嗣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610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610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