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微波作用下焦油模型化合物热裂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4 23:04
【摘要】:微波是靠介质的偶极子转向极化和界面极化在微波场中的介电耗损而引起的体内加热,形成比周围温度更高的“热点”,造成加热速率加快,但对非极性分子不产生加热效应,这种选择加热的方式可以节省能源;此外,微波场的存在会对分子运动造成取向效应,使反应物分子在连心线上分运动相对加强,造成有效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加快。由于微波具有上述致热效应、非致热效应以及诱导催化效应等作用机理的特殊性,使得微波作为化学反应工程领域的一种新的加热方式成为可能。如何除去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焦油是大规模应用生物能的关健技术之一,由于生物质焦油组成的复杂性,目前,采取的水洗除焦法产生大量二次污染废水,催化裂解除焦因产生积炭易使催化剂失活,且产生大量废渣,考虑到焦炭对微波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且焦炭本身对焦油具有一定的催化裂解性能,而且还有一定的抗积碳能力。因此,能否以碳基材料作为微波吸收载体,在微波选择加热的作用下来催化裂解焦油的设想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来源。本文以焦油模型化合物甲苯和废异生活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在微波加热方式下的热裂解行为,考查了不同的碳源、不同的载气组成、流量等对它们裂解性能的影响,并与它们在常规电加热方式下的裂解行为进行对比。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了三种不同吸收微波的活性炭、木炭、竹炭在微波加热的作用下对模型化合物甲苯的热裂解行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颗粒大小、氮载气流量相同、设定的加热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用三种不同炭作为吸收微波载体时,其反应浊度均不能上升到指定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500℃,且温度波动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开始时,甲苯进入反应器中很快气化,气化后的甲苯随载气一起均布在反应器炭床中,而甲苯由于自身的极性小,不仅自身不能较好地微波,而且还将整个炭床进行了屏蔽作用,阻碍了炭吸收微波而使炭床温度稳定,再加上甲苯裂解为一吸热反应,导致反应温度不能达到指定的裂解温度,因而甲苯裂解低,不能完全裂解。将氮气换成空气的情况下,发现只有活性炭能够使反应器的温度始终保持在900℃且稳定时间较长,且有较好的裂解效果,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与甲苯或者炭发生了氧化反应,一方面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另一方面,因甲苯的氧化或者裂解消去了它对炭床吸收微波的屏蔽作用。因而,在调节合适的空气流量与甲苯的进入量时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在微波作用下,当空气流量为50mL/min时,裂解产生的气体组份中CO、H2的体积分数分别是26%、8.36%,两者之和为34.36%,CO2体积分数是9.6%,此时空气流量得到的合成气的体积分数最高,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较小,且从调节空气流量从30mL/min至60mL/min时,H2含量逐渐升高至26%左右,空气流量调至60min/min时,H2体积分数降至19.95%。此外,对活性炭进行了元素分析、XRD以及SEM相关的分析与表征,发现木炭结构呈现块状,竹炭虽然孔大但是使反应物难吸附,但活性炭呈现松散的絮云状,有较大的表面积,且活性炭升温行为最好,XRD的分析表明,反应前的活性炭含有80-2146二氧化硅和72-2091碳,反应后活性炭有生成新的46-943碳。2.研究了废弃生活油在不同载气流量时,产生小分子气体成分的分布情况,当空气流量为50mL/min时,H2含量高达35%,当空气流量为40mL/min时,前段H2含量为26%,后段为8%,当空气流量为30mL/min时,前段H2含量为32%,后段H2为11%,50mL/min时基本无前后段明显划分,通过废弃生活油的GC-MS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成分为极性大的物质,反应过程中温度的维持时间比甲苯反应的时间长,同样消除析炭的效果好,废弃生活油的转化率也非常高,接近100%。3.将传统加热方式热裂解试验、微波加热实验两者产生气体成分分布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传统加热下,空气流量为30mL/min时,H2最高为8.5%,40mL/min时,CO最高为10.54%,而微波加热下,H2含量最高为26%,是传统加热的三倍多,CO最高为21.22%,是传统下两倍多,传统加热下,甲苯转化率最高为75.4%,最低为56.3%,而微波加热下,甲苯转化率最高100%,最低90%,所以微波加热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废弃有机物的转化率,并且裂解得到的气体组分高,更倾向于转化成H2和CO。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洪,王树荣,骆仲泱,余春江,岑可法;木质素快速热裂解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5期

2 李瑞方;;利用摩擦拖曳热裂解开发生物质能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年12期

3 蔡佳鑫;林日亿;马强;郭彬;梁金国;;噻吩水热裂解反应机理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年01期

4 ;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穗丽——携手共建,推动热裂解行业良性发展[J];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18年09期

5 许惠;夏志鹏;冯勇;张四弟;;生物质连续热裂解设备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7年03期

6 林日亿;罗建军;王新伟;谢逢佳;宋多培;盖争;田鑫;;非含硫金属盐对稠油水热裂解生成硫化氢影响实验[J];石油学报;2016年02期

7 李滨;韩磊;王述洋;;浅析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反应器[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8 段玉龙;肖会强;杨守国;李向东;梁军;;褐煤在高温快速热裂解条件下析出产物的实验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许洪星;蒲春生;;超声波辅助稠油层内催化水热裂解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周体尧;程林松;李春兰;朱召峰;郭双生;;过热蒸汽与稠油之间的水热裂解实验[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甯红波;巩春明;姚倩;李泽荣;李象远;;碳氢燃料热裂解核心机理的构建与模拟验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2 巩春明;甯红波;李泽荣;李象远;;热裂解核心机理的发展和实验验证[A];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许国梁;陈帅;丛昱;吴春田;孙彩霞;王晓东;张涛;;不同分子筛催化剂上正癸烷的催化吸热裂解[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甯红波;巩春明;李泽荣;李象远;;碳氢燃料热裂解总包反应机理的构建与模拟验证[A];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任学勇;王鹏起;常建民;杨硕;马晶晶;;林木剩余物快速热裂解液化技术探析及展望[A];当代林木机械博览(2007/2008)[C];2009年

6 郝菊芳;郭吉兆;谢复炜;夏巧玲;谢剑平;;甘氨酸热裂解生成氢氰酸机理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晔;王维生;刘百战;;卷烟纸热失重和热裂解行为探索[A];中国烟草学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8 刘桂珍;徐杰;詹瑞云;谢德民;石中亮;苏忠民;王荣顺;;聚丙烯腈热裂解ESR研究[A];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杜鸟锋;甯红波;张其翼;李泽荣;李象远;;1,3-丁二烯热裂解机理的动力学计算与模拟验证[A];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李树豪;徐佳琪;李瑞;王繁;谈宁馨;李象远;;RP-3替代燃料的热裂解机理构建及简化[A];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军;纤维素热裂解制油技术工业化[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热裂解技术有望变废为宝[N];经济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顾定槐;何时不再墙内开花墙外香[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饶慧芸;中国已知最早的桦树皮焦油利用证据[N];中国文物报;2018年

5 安徽霍邱县局(分公司) 刘毅明;深化工商协同 提升低焦油品牌培育能力[N];东方烟草报;2013年

6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宜群;低焦油等于低危害,骗局![N];健康时报;2013年

7 袁善兰;低焦油新品如何推介[N];经理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赵小剑;低焦油烟:“温柔”地杀你[N];南方周末;2008年

9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公室 姜垣 杨焱;别上“低焦油”的当[N];健康报;2010年

10 记者 张剑雯;太化:年加工两万吨焦油装置“退役”[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嫣镔;胜利稠油族组分结构分析及水热裂解行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范洪富;辽河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研究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3 钟立国;水热裂解开采稠油关键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4 刘春天;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5 廖艳芬;纤维素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王元庆;低温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7 吴川;双亲型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合成及反应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茹斌;基于复杂组分的生物质热裂解行为及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袁兴中;废塑料裂解制取液体燃料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10 王芳杰;胜利褐煤温和气化焦油催化重整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微波作用下焦油模型化合物热裂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富强;不同冷却通道内吸热型碳氢燃料热裂解和结焦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张悦;他唑巴坦的合成工艺改进[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4 董志明;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石脑油热裂解生产过程操作优化[D];东北大学;2017年

5 袁巍华;过渡金属水热裂解催化剂反应效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6 付尹宣;木质素热裂解方式及其产物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王健;纤维素闪速热裂解试验中活性纤维素的生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姜恩铸;抗生素热裂解库的初步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邹群;纤维素催化快速热裂解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10 仲卫成;微藻热裂解油催化加氢精制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4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14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