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粉状生物质之间换热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15:01
【摘要】: 生物质可以通过快速热裂解液化工艺得到液体产物——生物油。目前热裂解液化装置有多种,下降管反应器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应器。对该反应器热裂解机理进行研究,可以对反应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在该反应器内,陶瓷球颗粒作为热载体在下降管下落过程中对生物质粉加热,使其发生热裂解。因此,要研究下降管反应器的工艺过程,必然涉及颗粒流动与传热。本研究对下降管式热裂解液化装置内生物质颗粒、陶瓷球颗粒及二者混合颗粒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包括: 对实验玉米秸秆粉和陶瓷球的物料特性和热物性进行了检测与数据处理,获得了生物质粉粒径、含水率以及导热系数等以及陶瓷球的主要物性参数。 为了模拟下降管式热裂解液化装置中颗粒热交换,设计搭建了下降管散体颗粒换热实验台,通过冷态喂料表明该实验台能够实现陶瓷球和生物质粉的精确定量下料;换热实验表明陶瓷球和生物质粉能够在竖直管内进行混合换热,并且混合换热后的陶瓷球和生物质粉能够实现完全分离,实验过程中能够实现温度实时、准确检测与记录。 通过不同陶瓷球质量流量下(1.0kg/min,1.2kg/min和1.4kg/min)和竖直管内的空气对流换热实验,得到了竖直管内(距竖直管入口的距离为0.1m,0.4m,0.8m,1.2m和1.5m)温度变化规律。通过数据的处理得到了陶瓷球和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h。三种不同陶瓷球质量流量下对流换热系数为:h=745w/(m~2.k)。 以质量流量为1.0kg/min,1.2kg/min和1.4kg/min的90℃高温陶瓷球、与生物质粉的质量流量比分别为15:1,20:1和25:1的实验工况,进行了生物质粉和陶瓷球在竖直管内混合流动热交换实验,得到了温度变化实验数据。结果表明:1)不同流量和比例下,竖直管内中间三点的温度与下降距离成线性变化,除了边界效应的影响,竖直管内温度从入口到出口呈现升高趋势;2)随着陶瓷球质量流量的增大,到竖直管入口同一距离截面上的温度会随之升高,并且在同一陶瓷球质量流量下,随着陶瓷球和生物质粉比例的升高,到竖直管入口同一距离截面上的温度会随之升高;3)竖直管两端有边界效应的影响,温度较低。通过对竖直管内陶瓷球放热量、竖直管内空气吸热量以及生物质粉吸热量之间关系式的分析,得到生物质粉吸热量通过陶瓷球的热传导以及空气的对流换热所占的百分数。
【图文】:

示意图,生物质热解,过程,示意图


注:有关的反应参数并无统一的规定。 2.1.3热裂解反应的过程及反应机理生物质被加热的过程如图2一1所示。首先,热量传递到颗粒表面,并由表面传到颗粒的内部。生物质颗粒内部被加热的生物质分子链断裂变短,并迅速分解成木炭和挥发份,其中的挥发份由可凝气体和不可凝气体组成。由于产生了气体产物,在多孔颗粒内部形成压力,其中,颗粒中心处压力最大,并依次向颗粒表面方向呈递减趋势。在非闪速热解时,多孔的生物质颗粒内部形成的气体将进一步热裂解,形成可燃气体和热稳定的焦油。当挥发性气体离开生物质颗粒时,将穿过周围的气相组分而发生进一步分解。生物质热解过程最终形成焦炭、生物油(或者焦油)和不可凝燃气。热边界层\八图2一1生物质热解过程示意图在热解反应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前者包括一系列复杂(一级、二级)的化学反应;后者包括热传递和物质传递两方面

陶瓷球,生物质,喂料器,换热实验


第三章下降管换热实验台的设计3.3.1下降管换热实验台总体设计依照3.1节的设计要求参考设计手册[40]设计如图3.1的下降管实验台。该装置包括陶瓷球喂料器、生物质粉螺旋喂料器、竖直管以及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分离箱等五个部分。高温陶瓷球通过陶瓷球喂料器的保温并且能够定量下落,生物质粉喂料器能够将生物质粉连续定量喂料,陶瓷球和生物质粉能够在近似绝热状态的竖直管内混合换热,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在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分离箱内实现分离,整个实验台在分度号为T型的热电偶一下进行温度测量。、 、、 、、 、-----------------月, --- .....曰曰曰门 门曰曰曰曰 曰\\\、/了 --- 叮叮叮图3.1下降管换热实验台(l陶瓷球喂料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昌琪;直角弯头连接的竖直管与水平管中的淹没问题[J];核动力工程;1994年04期

2 余徽,邓晖,王煤;浮力对竖直管内热进口段空气对流换热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郑慧凡;范晓伟;李安桂;张定才;;基于Excel的空调节能设备实验数据处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4 张岩,张卫军,金珠梅;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实验[J];热力发电;1999年03期

5 曹夏昕;阎昌琪;孙立成;孙中宁;黄渭堂;;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J];核动力工程;2006年S1期

6 宋艺新;侯树鑫;段远源;;空气横掠圆管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05期

7 阎昌琪;竖直管内淹没及流向反转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2年06期

8 陈震;现代住宅电气竖直管线敷设综述[J];福建建筑;2004年03期

9 刘峰,姜培学,S HE,J D JACKSON;竖直管道内湍流混合对流换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10 曹玉璋,A.H.爱普斯坦;双膜热流计在涡轮换热实验中的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乃玲;刘英杰;王金墩;蔡芳芳;王海宁;;辐射冷却系统下人体热源在室内的换热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丁铜伟;孙中宁;孙立成;;强内热源多孔介质通道换热实验台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3 杨延强;易维明;;竖直管内颗粒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文婷;车得福;;泡状流中含气率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陈燕;卢静;刘丰生;赵军;;浅议除尘管网的设计[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李新红;余承烈;杨智斌;长有彬;;一级强化处理技术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站工程介绍[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淑华;刘夷平;张华;王经;;两个连续Taylor气泡在垂直管中上升的数值模拟[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林格玮;杨伟;陈焕倬;;满液式蒸发器用强化蒸发管的换热实验研究[A];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艳;应伟;王锁芳;;管内的油-气两相流动的程序设计和计算[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刘佳;阎昌琪;李勇;;竖直管束大容积沸腾传热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金红;摇摆状态下气水两相流流型及阻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曹夏昕;摇摆对竖直管内气液两相流型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刘燕;竖直管内汽(气)液固多相流动沸腾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长庚;基于冲击射流的电子器件冷却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丛星亮;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型与管线内压力信号关系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栾锋;摇摆对水平管内气水两相流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胡自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8 刁乃仁;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9 郭春生;新型复合人字形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廷璧;固体热载体与生物质半焦热交换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焕卫;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粉状生物质之间换热规律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丁铜伟;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殷哲;管内陶瓷球与粉状生物质半焦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5 金辉;气流干燥管内气固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孙琼;水—空气接触凝固换热过程热质交换分析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程香;煤粉捏合器内部流动数值模拟与优化[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来逢逢;R134a螺旋管内沸腾传热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姜佳伟;竖直管加丝蓄冰过程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晋彪;利用柴油机余热吸收式制冰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5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15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